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安大学赴安徽芜湖“产教融合·追梦智造”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来源: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编辑:希望 时间:2025-08-04
导读: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叶洲闻 惠林芝 崔建扬 谭乙正 郭万金) 7月21日至25日,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产教融合筑匠魂·志做智造追梦人” 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郭万金的带领下,赴安徽芜湖鸠江区机器人产业园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长三角哈...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叶洲闻 惠林芝 崔建扬 谭乙正 郭万金)

7月21日至25日,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产教融合筑匠魂·志做智造追梦人”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郭万金的带领下,赴安徽芜湖鸠江区机器人产业园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长三角哈特研究院、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和芜湖磁轮传动技术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产教融合模式,探索高校智力资源赋能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

团队于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合影.jpg

团队于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合影

产教协同:打通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

在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队员们见证了国产机器人技术的硬核突破。长安大学郭万金老师团队持续近十年研发,与长三角哈特研究院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功将高灵巧自适应柔顺打磨机器人研发成果转化为落地机器人工作站。该机器人打磨工作站展现了高效流畅作业节奏——汽车轮毂在机器人的灵巧精准打磨作业下渐显镜面光泽。

现场,指导教师郭万金结合轮毂打磨场景强调:“产教融合不是把论文搬进工业场景,而是让工业实践问题重构论文。理论教学与工业场景的分离,正是产教融合所需打通的关键堵点。”这一观点将学子的调研目光引向研发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1.png

指导老师为团队讲解机器人打磨汽车轮毂的关键技术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芜湖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研究院首创的"三级联动"产教融合模式在项目落地中成效显著——教授团队优化核心算法、企业工程师提出需求参数、学生全程参与设备调试。这种协同创新机制为长安大学青瑜团队的技术转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国产智造: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在埃夫特智能机器人公司,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国产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企业从早期依赖技术引进,逐步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如今已形成覆盖焊接、打磨、装配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在语音交互码垛工作站中亲身体验了人机协作的高效场景,直观感受到国产机器人在响应速度和执行精度上的突破。

微信图片_20250728220313.jpg

实践队员体验语音交互码垛工作站

动力革新:磁传动技术的未来图景

芜湖磁轮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向团队展示了永磁技术的颠覆性潜力。技术专家以动力传输演进史为主线,揭示了永磁传动在效率、可靠性和精准控制上的革命性优势。团队成员亲手调试了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大型磁传动设备,实测噪音值低于55分贝。“亲自上手体验大型磁传动设备,让我对无接触传动的低阻、静音优势有了更加切身可感的认知。”队员叶洲闻的感慨,道出沉浸式实践的震撼。

3.jpg

技术专家讲解永磁技术应用

4.jpg

实践队员体验大型磁传动设备

下午的座谈则直击产教融合内核。青瑜团队汇报了高灵巧自适应柔顺打磨机器人升级改进设计进展,企业专家从工程化角度提出核心质疑:“实验室精度能否经受工业现场产线噪声、粉尘的考验?如何满足防爆要求?”企业专家直言:“高校智力要想真正落到产业上,必须让学生带着‘真问题’走进‘真场景’,在产线实战中寻找不足。”

5.jpg

实践队员汇报柔顺打磨机器人改进进展

实践启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认识到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在于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企业真实技术需求转化为学生实践课题,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具象为"让产线上的油污成为论文的墨水"。实践证明:高校智力资源必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青年学子方能成为核心技术攻坚的生力军。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构建“需求牵引、项目驱动”的实践教育体系,助力更多学子在建设智造强国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希望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