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针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特别是古建筑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前往山西考察调研。殷殷嘱托,砥砺前行。为响应总书记号召,发掘现存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更好的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 矢志古建筑保护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分别前往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古县城、山西省博物院开展调研考察活动。
8月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进行考察。巍巍悬瓮,崇山亘峙;汾河荡漾,飞泉涌砌。晋祠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依托悬瓮山与晋水的特殊自然环境发展而来。布局严谨,个性鲜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在建筑艺术相关领域有重大影响。
实践团成员在晋祠博物馆,先后学习了建于明清,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的水镜台;我国现存唯一的十字型桥——鱼沼飞梁;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全祠的主殿——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绝周柏唐槐、侍女像和难老泉;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在学习途中,实践团成员向过往游客介绍了晋祠的历史渊源,相关的典故以及部分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太原古县城参观。湛蓝的天空与灰青色建筑群相辉映,阳光透过高耸巍峨的城墙射入古城。千年兴衰交替沉淀,如今城内遗留的文庙、县衙以及随处可见的历史民居建筑,向后人诉说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这也是保护好古建筑的一大重要意义——它们是后世与历史沟通的桥梁。
在晋祠的调研考察,实践团与历经千年的古建筑面对面对话,见识到了古人智慧,领略古建筑独特的魅力,更加深了保护古建筑的决心。
为了给实践团成员后续实地调研考察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撑,8月6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山西省博物院调研学习。山西省博物院展厅分为12个板块,实践团主要参观了其中与古建筑相关的板块——“土木华章”。这一板块囊括了早期营建、大唐遗构、千年法式与精工华茂四部分,高度概括了我国古建筑的起源、发展史。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山西省内部分古建筑模型,古建筑结构、材料模型。
针对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佛光寺、南禅寺等实践团后续将实地考察的古建筑,实践团成员重点学习。在实践团成员的讲解下,大家了解到这几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结构特点等知识,为实践团后续实地考察打下坚实基础。
重走总书记考察之路,传承保护古建筑资源。古建筑是见证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结晶。实践团成员将不忘初心,以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中,为古建筑保护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