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针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特别是古建筑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前往山西考察调研。殷殷嘱托,砥砺前行。为响应总书记号召,发掘现存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更好的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 矢志古建筑保护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分别前往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古县城、山西省博物院开展调研考察活动。
8月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进行考察。巍巍悬瓮,崇山亘峙;汾河荡漾,飞泉涌砌。晋祠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依托悬瓮山与晋水的特殊自然环境发展而来。布局严谨,个性鲜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在建筑艺术相关领域有重大影响。
实践团成员在晋祠博物馆,先后学习了建于明清,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的水镜台;我国现存唯一的十字型桥——鱼沼飞梁;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全祠的主殿——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绝周柏唐槐、侍女像和难老泉;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在学习途中,实践团成员向过往游客介绍了晋祠的历史渊源,相关的典故以及部分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太原古县城参观。湛蓝的天空与灰青色建筑群相辉映,阳光透过高耸巍峨的城墙射入古城。千年兴衰交替沉淀,如今城内遗留的文庙、县衙以及随处可见的历史民居建筑,向后人诉说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这也是保护好古建筑的一大重要意义——它们是后世与历史沟通的桥梁。
在晋祠的调研考察,实践团与历经千年的古建筑面对面对话,见识到了古人智慧,领略古建筑独特的魅力,更加深了保护古建筑的决心。
为了给实践团成员后续实地调研考察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撑,8月6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山西省博物院调研学习。山西省博物院展厅分为12个板块,实践团主要参观了其中与古建筑相关的板块——“土木华章”。这一板块囊括了早期营建、大唐遗构、千年法式与精工华茂四部分,高度概括了我国古建筑的起源、发展史。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山西省内部分古建筑模型,古建筑结构、材料模型。
针对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佛光寺、南禅寺等实践团后续将实地考察的古建筑,实践团成员重点学习。在实践团成员的讲解下,大家了解到这几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结构特点等知识,为实践团后续实地考察打下坚实基础。
重走总书记考察之路,传承保护古建筑资源。古建筑是见证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结晶。实践团成员将不忘初心,以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中,为古建筑保护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