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要求,传承文化薪火,筑牢民族意识。 2023年8月1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岐山县文化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对当地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社会调研。
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文化馆及非遗文化陈列馆,了解了岐山民间剪纸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皮影、马勺脸谱、泥塑等制作技艺及发展历程。
岐山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并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
图为剪纸作品陈列墙
岐山油漆绘画工艺就是在各种器皿的表面进行油漆绘画,突破了对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使生产生活器具美感得到升华,凭着一刮一抹 一刷一涂,一描一画,一雕一嵌,使器物焕发了光彩,这一工艺的产生和运用,从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用工艺的形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油漆彩绘艺术品陈列柜
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3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皮影雕刻制作技艺,其题材广泛,雕刻制作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它的线条与着色,明显受到西周青铜纹饰影响,有很大气的张扬感。
图为皮影作品
岐山马勺社火脸谱是脸谱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集艺术、文化、实用、经济价值于一体,同时也体现出现代农民艺人的风采。它的内在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符号特征,而具有更深更广的意义。
图为马勺脸谱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教学让成员们对岐山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VR展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翻阅非遗资料
实践小组成员调研活动中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理念,深切感受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至此,调研队伍的脚步没有停止,实践团接下来还将走近五丈原诸葛亮庙等地进一步对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进行调研走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诸葛庙
旨在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推进情况,以及“文化+旅游”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实践团成员于8月11日下午到达五丈原诸葛亮庙。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后人为纪念赍志而殁的贤相,便在当年诸葛亮屯兵的五丈原上修建了这座祠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三面临空,两边环水,团队成员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三国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出师表碑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诸葛庙前合照
古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借此调研机会,实践队成员徜徉在五丈原中,看三国风起云涌,叹忠义武侯,领略诸葛文化的魅力。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诸葛文化底蕴,还探究了诸葛文化如何推动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前进动力,在基层社会课堂中绽放青春风采、彰显使命担当。
近日, 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西安“入党积极分子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暑期社会实践队 ,积极投身于一系列聚焦作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元,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躬行再到精神领悟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队员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刻感悟优良作风的真谛
踏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西北大学“延河星火,青春纪行”队赴延安开展实践活动 导读: 2025年7月25日至8月1日,西北大学法学院“延河星火,青春纪行”队走进延安,开展为期八天的“三下乡”红色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前往延安
2025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44分之1实践小分队” 针对Labubu潮玩的火爆现象展开问卷调研,揭开了这一亚文化符号背后的消费逻辑与经济特征。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在辅导员王凯指导下,深入白河县月镇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团作为院级普通团队,聚焦“乡村振兴促进”主题,
2025年7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青槐致远队奔赴宝鸡市凤翔区槐北村,开启了一场以“支教润童心,筑梦向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这支由9名学生组成的队伍,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知识的滋养与温暖的陪伴,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