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合阳县乡村振兴支教团于合阳县金峪镇九年制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支教团结合近年的支教经验教训以及园艺学科专业特色,开设了爱国主义系列课程、树叶书签、拒绝校园暴力、科学小实验、民族舞、体育课、我的大学梦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课程,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增强体魄,让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保持健康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发,并且给乡村孩子带去课外书、文具、衣服等学习生活用品,送去温暖与陪伴,收获感动与温暖。
美育树自信,体育注活力
舞蹈《采桑谣》是一支经典的傣族舞蹈,支教团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专长,耐心指导孩子们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孩子们积极掌握每个舞步,展现自己的天赋和灵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向孩子们介绍了傣族舞蹈的,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该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图为支教团成员教授舞蹈《采桑谣》
声乐课上,支教团成员通过声乐基础教学和合唱练习等方式,向同学们传授声乐技巧。《万疆》这首歌曲独特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激发了孩子们学唱的热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该歌曲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发起。歌曲表达了在苍天一隅、在这长城内外,在炎黄子孙所在的百万疆土之上,是一片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吾国万疆,大爱无疆。
支教团在体育课上融入巧思,相比传统课程更加有趣。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并了解篮球这项运动,支教团成员在课上教授了篮球操。篮球操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图为支教团成员教授篮球操
团队还开设了一门以《三字经》为教材的口语与表达课。《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其简洁而含义深远的文字深受学生喜爱。通过阅读《三字经》,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支教团成员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故事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对《三字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于每个故事的理解与感悟。
支教践初心,实践助振兴
支教团在夏令营期间还开设了卫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科学小实验、正确认识网络游戏、正确认识网络用语、拒绝校园欺凌、感恩教育等主题课堂,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积极互动。“未来我们仍会持续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教育和关爱”。支教团成员说道。
图为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合照
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
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