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田碧琛)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8月6日至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服务队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实地调研。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自然条件和设施农业技术支持等综合情况,团队成员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吴忠市同心县、中卫市海原县等地开展调研,前期积极与对方单位进行联系,保障调研活动顺利开展。
第一站:走访政府知现状。调研团队先后考察了同心县、海原县及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直属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就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展开座谈,主要交流了当地土地利用情况、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相关存在问题及对策等。
同心县农技推广中心马主任表示,现存的老旧棚体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加上水资源短缺,直接制约了当地设施蔬菜的发展。灵武市农技推广中心殷主任提到,要重视职业农民培训,提高标准化统一化管理等问题。
第二站:深入企业探发展。团队成员前往当地蔬菜种植合作社和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进行走访调研。同心县君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当地种植概况和存在问题,加强优化合作社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海原县西安镇瓜菜种植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要加大海原气候条件、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把握,找寻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能、改变种植结构。海原县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通过重点示范富硒蔬菜“三零”种植模式、水肥一体化、蚯蚓粪应用技术等,建立“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联农带农机制,开拓市场以此提高效益。
第三站:聚焦农户察民情。在与农户的走访调研中,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负责人介绍到,该村已有将近20年的设施大棚发展历史,目前主要种植韭菜,“尚品上滩”特色品牌走俏市场。团队成员还参观走访了兴旺村,曾在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时利用戈壁、沙漠等非耕地建造大棚,现已取得了良好成效。据了解,该地区正在实现韭菜“核心示范区——标准生产区——辐射带动区”的功能拓展延伸,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据悉,除了赴宁夏地区开展调研,团队成员相继前往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在调研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人员、农业从业者、农户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咨询负责人员,了解产业现状及当地设施农业规划。调研结束后有序整理材料,在老师指导下形成总结报告并进行反馈。
基于此次调研,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铭记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的初衷,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解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为农户答疑解难,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