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就业前景、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以致用、学以报国”的爱国主义理念,7月21日,长安大学赴辽宁“东北振兴谋发展、交通强国创新篇”实践队正式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实践队成员于7月23日抵达沈阳后,前往“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通过“皇姑屯事件”、“平顶山惨案”、“轰炸北大营”、“日本731部队试验”等史实照片,了解到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土、残害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事变的发生,迅速唤醒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意识,在国内各界爱国志士与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有感触:今日的和平是广大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当代青年应当铭记的准则。
队员们阅读国内各界支援抗战的历史资料
实践队参观合影
·国之长子、重工摇篮
7月23日下午,实践队前往中国工业博物馆。队员们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曾大力支援若干“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是中国重工业发展的摇篮。博物馆在原沈阳铸造厂的旧址上改建而成,展厅内分别陈列了机床、汽车、铸铁等机械设备。在铸造馆内,公益志愿者为实践队介绍了铸件制造与钢铁冶炼的过程,并分享了辽宁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在二十天内制造十万把镐子的故事。队员们感慨道:在时间短、质量高的条件下,完成大量镐子的生产任务,体现了沈阳铸造厂制造能力强、品质高、贡献大的特点。
队员们就机床设备展开讨论
在工业博物馆铁西展厅内,志愿讲解员介绍了沈阳市铁西区曲折的发展历程。实践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铁西区工业发展在战争年代历经波折,并曾一度没落。沈阳解放后,铁西区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复工复产,为解放全中国提供坚实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铁西区工业迎来飞速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变化,铁西区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于20世纪初实施“东搬西建”战略,开启了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实践队与志愿讲解员合影
实践队宣读入党誓词
铁西百年,几经沧桑;百年铁西,撼动心灵。参观结束,在几位预备党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党旗前进行宣誓,立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铁西工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担当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