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常年从事高原施工作业人群现阶段所面临的职业健康问题,8月9日-8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西藏云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包的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生态园项目进行实地问卷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了解到该项目目前处于初始阶段,施工现场主要工种为木工和钢筋工,均为四川男性,从事高原施工行业5年起步,部分工人更是有15年及以上的高原工龄。据介绍,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生态园项目考虑到西藏地区天亮早、天黑晚的自然情况,工人一天持续工作时间大概为10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午饭加午休两个小时,项目进度普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返工情况极少。
图为实践团在生态园项目实地调研
结合访谈记录分析实地问卷调研数据,实践团注意到在工人的日常行为方面,钢筋工的烟酒频次都明显高于木工,虽然木工比钢筋工晚就寝1小时左右,但是木工的睡眠状况、睡眠时间均比钢筋工好一些;另一方面,就施工作业环境而言,扬尘、噪音等工地对施工人群存在轻微影响,一般情况下,高原所面临的极端环境下主要是年末、年初的极寒环境,而这个时间段高原一般已经停工,所以遇到的极端环境的情况也较少,并且该工地的消防器具、施工防护用具、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施工安全警示措施都是普遍配备的,为该项目施工人群的职业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时,实践团发现多年从事拉萨施工作业的外来平原人群几乎不会产生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耳鸣等高原反应,只有少数人会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所表现出来的眼结合膜充血、嘴唇紫红色等症状以及低氧条件下工作所出现的反应迟钝、嗜睡、健忘等情况。
图为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生态园项目施工现场
通过本次实地问卷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已适应高原低氧施工环境的外来人员职业健康自我认知情况,虽然大多施工人员已经不存在高原反应,但是因在低氧环境和职业双压力下所产生的职业健康问题依旧值得各项目负责人重视。后续,实践团将继续开展问卷调研及生理数据监测工作,探究高原建筑工人职业健康现状,促进高原地区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