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永昌调研队走入永昌县红色旧址,在实践中追寻西路军的红色足迹,弘扬西路军精神。
团队实践第一站为永昌县博物馆,永昌县是保留红西路军遗址旧址最多、最完整的地方,境内战斗旧址遗址多达20余处。
永昌县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永昌县东街阁老府院内,馆藏文物近2000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红西路军使用过的枪械文物。陈列的红西路军步枪类型有毛瑟步枪、汉阳造步枪、中正式步枪、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三八式步枪等;陈列的红西路军机枪类型有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等;同时还有西路军战士曾用的水壶、柳叶刀、红缨枪、马刀等。例如毛瑟军用手枪:在新中国成立后,毛瑟军用手枪逐渐在解放军中退役,被移交给公安部门。博物馆内还有一幅描绘红军作战场景的油画,战士们浴血奋战,相互扶持,共御敌人。
红军的武器并不先进,武器的改善主要依靠缴获。在这种“缴获与被缴获”的过程中,各种枪炮转到红军手里,也成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与解放的利器。
团队实践第二站走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红军在永昌县的斗争历史。
红军在甘肃省会宁会师后,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红九军、红五军、红三十军共21800万多人,从靖远虎豹口抢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因国内外形势突变,党中央电示红西路军向西挺进,从新疆方向打通国际线路。11月18日,西路军先头部队占领永昌;21日,总部移驻永昌县城;23日建立河西走廊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此后红西路军在永昌境内的八坝、东寨、东十里堡、县城、水磨关、水泉子等地与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等浴血奋战四十多天,于12月27日晚总部及城防部队突出重围,全县撤离永昌。共击毙敌人6000余人,自伤2000余人。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主要战役有八坝阻击战、东十里堡之战、永昌县城守卫战、北海子(校场山)战斗、水磨关之战、南沿沟之战、沙坡头阻击战、邬家油坊争夺战等。其中八坝阻击战是在永昌唯一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战斗,其战斗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河西走廊保存最为完整的战斗遗址,彻底打击了马家军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县城总指挥部的安全。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前身是永昌革命烈士陵园。团队瞻仰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学习了相关历史,并向烈士们敬献菊花以表哀思。永昌是红西路军喋血河西的主战场之一。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永昌停留的四十余天中经历大小战斗20余次,歼灭敌人6000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缺粮少弹、寡不敌众等因素,有两千多名红西路军指战员血洒永昌。激战中,红9军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八十一团团长肖永继等数百名战士壮烈牺牲。在红西路军鏖战永昌期间属于拉锯战时期,英勇顽强的红西路军指战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
红军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伟大的精神永放光芒。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学习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西路军精神是红军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当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感悟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宋昊昕 马嘉炜) 寻文脉根魂,守古韵新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夏文脉寻踪团于8月27日奔赴潼关,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建筑、规划专业优势,深入古城街巷、博物馆及历史遗迹,在实地调研中锤炼专业技能,为当地文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