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突出“红色”本色,在弘扬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高西沟村两地,探寻当地如何在红色文化引领下,推动发展绿色生态,着力推进红色美丽乡村建设。
7月17日,实践团顺利抵达高西沟村,在当地的农家乐作了休整之后,开始进行走访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采访了一位老党员常锦洞同志,他热情、真挚地为实践团分享了近两个小时。老同志详细地讲述了高西沟村在领导班子长达六十五年的“绿色接力”后的变化,也介绍了这里的人民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在这些艰苦的日子里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常锦洞同志重点介绍了高西沟村的妇女楷模常秀英老人,她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同时也是全国妇联第四届、第五届执行委员,她还担任过陕西省党代会代表。实践团给随着常锦洞老同志来到常秀英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看着屋子内摆放的她的荣誉、照片,仿佛看到了常秀英同志朴素外表下坚毅的态度。正是有高西沟人一代一代的不断努力,才将“荒山”变为了如今的“陕北小江南”。常锦洞同志还笑着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他也有一个称号叫做“爬山虎”,这是上级给他的荣誉,也是对他努力付出的认可。
图为常秀英窑洞内常秀英同志的照片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供图
在高西沟村走访的过程中,实践团还发现村内有好几家农家乐,老板有的是高西沟本村的村民,还有的是由村外的人承包的。经过采访负责人,实践团成员们得知,高西沟村近些年来的外来游客在不断增加,这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顺势而为,吃上了“旅游饭”,增加了收入,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生活水平。
杨家沟村同时也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的程度比高西沟村要更高一些,村民的农副产品也与红色文化联名,让更多的村民都拓展了收入来源,增加了收入。
正所谓“乡村蝶变喜迎八方来客”,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西沟村和杨家沟村后,这里的名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实践团队向当地的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游客们也表示这里的变化也很大,环境也变美了,和其他农村相比更好,有带动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供图
实践团在走访完这两个村子之后发现,这里的生态农业发展得都具有规范化、规模化。高西沟村主要的生态农业是山地苹果,实践团进入村子之后,看到了山头上成片的果园,主要的经营方式是集体经营,村民们在年底会获得分红,不仅如此,据村主任介绍,高西沟村每年都有专家、技术人员来到高西沟村实地考察指导村民种植。高西沟村的小米也是这里主要种植的作物,村内还建有小米博物馆,详细介绍了不同作物的区别、当地小米的发展情况以及销售情况,其中还有专门的小米直播间,实践团成员还体验了一次直播带货。
相比于高西沟村的种植业,杨家沟村主打养殖业、杨家沟村采用“黑色养殖”+“红色旅游”+“绿色田园”发展模式,实现了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也为周边村落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和借鉴。在黑色养殖场中,实践团成员们在看到体型硕大的土猪时,表示既高兴又害怕,害怕是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么大的土猪,高兴则是因为这些土猪会给村民带来不少的经济效益。在杨家沟村里,还有羊场、驴场、牛场、孔雀园等等,总的来说种类多样,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杨家沟村黑色养殖场负责人的采访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供图
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这次三下乡,看到了陕北乡村的变化,也看到了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高西沟村和杨家沟村的蝶变,吸引了八方来客,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则筑强了乡村发展的引擎。实践团希望可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乡村。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供图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