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姬海鑫 吴林芝)2023年9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追寻校史实践小队在对西农创始人的于右任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前往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进行参观,并对西农旁边村落的西卜村村民围绕“对西农创始人——于右任先生事迹的了解”展开了一系列的采访和调研。
于右任纪念馆位于西安明城墙大南门东侧西安书院门52号,是一个由门房、花园、厅房、上房、后院组成的一个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这是一座具有陕西关中民居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纪念馆,也是于右任老先生1949年去台湾之前在西安居所。从一九三七年起,于右任结发妻子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就居住于此,于右任先生回乡时,也常在此居住在这里,这座纪念馆较为全面的展示了于右任老先生颇为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在诗词、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图为西安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雕像)
走进故居,这里介绍了于右任先生生前的事迹。出生于1879年的陕西三原,家境贫寒,两岁丧母,自幼由二伯母照顾,他天资聪颖,学习极为刻苦,16岁即以第一名考取秀才,随后在陕西各书院游学,19岁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在在于右任先生漂浮不定的一生之中,并没有没有置办多少产业,而且他的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家乡办学和慈善事业,甚至还卖过字,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教育救国的思想促使他一口气开办小学、中学、大学,20世纪20年代起,于右仁建言“开发西北”,呼吁社会贤达“兴学兴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运而生。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正门)
参观完于右任先生的故居之后,实践小队成员继续回到西农,在西农旁边的村里子走访了几位农户,探寻那段在烽火连天的社会里,于右任先生是如何勘探实地,进行选址,最后建立起西北第一所农业学校的。
“爷爷,您听过一位老先生吗,名字叫于右任”,小队成员采访的第一位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从小队成员嘴里听到于右任先生的时候,他的眼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右任先生啊,听过听过,是不是西农的创始人来着,小时候听老人讲过,当时啊……”在老人的叙述中,小队成员又重温了于右任先生创始西农的那段历史。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村民了解于右任先生)
采访到第二位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不仅讲述了于右任是如何创立西农的,并且还给小队成员讲述了当时自己的亲身经历——日本军队是如何轰西农的三号教学楼,虽然这些历史早已在入学时就了解到烂熟于心,但是再次从一位老先生嘴里听到时,小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村民了解于右任先生)
历史不仅仅是待在教科书上一段冰冷的文字,它更是需要人们去探索,去了解,去亲身体验的,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队成员通过与文物对话,与历史的参与者心灵共鸣,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于右任先生创立西农的曲折历史,也更一步明白如何去真正感受一段历史,希望小队成员在此次实践过后可以一直探寻历史,不忘初心。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