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居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在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典型的四合院、土木结构的建筑和吊脚楼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古代民居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建筑和历史意义,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
7月28日,长安大学“助力北贝村建设宜居宜产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参观了位于北贝村西南部的清代民居:马哲民民居。北贝村马哲民民居是大荔县较为罕见且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对于研究清代当地民居建筑的布局,构造,做法提供了丰富资料。
马哲民民居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民居坐南朝北,沿中轴线自北向南分布有门房、东西厢房和正房。民居主体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外观古朴典雅。
![]()
走进大院,民居门房有三间宽,为经典的抬梁式硬山建筑。房主透露,门房柱高3.15米,柱顶采用五架梁结构,再往上安置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又施放瓜柱与叉手。梁、檩下都施放立枋以保证房屋稳定。
![]()
墙体外层采用青砖包裹,内衬土坯,既可以节省材料,达到美观效果,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防寒作用。
![]()
正房前檐各开间均为四扇六抹格扇门,房屋前檐都使用到木装修格扇门窗,室内各开间处也采用的是六抹格扇木装修。
![]()
同时,整座民居以木雕为主,石雕为辅,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展示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雕刻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居民生活的体现,它表现了清代居民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
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如今各大博物馆和民居,无论是渭北民俗博物馆,还是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都能看到修缮的痕迹,大荔北贝村马哲民民居也不例外。通过对古代民居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让古代智慧的光芒在现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关中地区的名镇古村、非遗街区,在保护利用实施中,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正在得到活态化传承,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方式走进新时代。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