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大学子三下乡:潮越古今,初心不改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3-09-06 浏览: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为进一步传承张骞精神,传播丝路文化,入选“传承文化薪火,铸牢民族意识”专项计划的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寻张骞·访城固·探丝路”调研队于7月16日前往汉中市城固县进行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694008670109.png

7月16日团队抵达城固县开展实地调研

参观古迹文物,了解城固历史

7月17日,调研队队员们来到城固县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调研队队员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通过参观主题展厅了解城固县自史前宝山遗址到近现代革命时期五千多年的历史,感受城固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见证了不同文明在此融合形成的灿烂文化,也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精神。

此外,馆内也陈设了小河口会议和西北联大在城固办学的相关历史资料。据介绍,1932年12月8日,于城固召开的小河口会议在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既挽救了红四方面军,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创建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西北联大于1938年至1946年间自西安迁至汉中,其联大法商学院和工学院在城固地区办学,8年间培养了7届毕业生,共计1632人。

1694008718929.png

调研队于张骞塑像前合影

1694008764002.png

调研队在城固县博物馆内参观学习

缅怀丝路使者,瞻仰英雄遗迹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张骞墓墓冢前。据讲解员介绍,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对墓室开展了历时近一年的的维护考古工作,确定此墓为张骞墓,为后续的维护和修缮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出土了一系列相关文物供历史研究。墓东西两侧有两尊汉代石雕,名为石虎,雕刻粗犷,风格抽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墓冢前立有由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书丹,记录西北联大对于墓冢发现、增修过程的石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中谈到,“2000多年前,中国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旅,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华美的乐章。”作为“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唯一一处关联遗产,张骞墓在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供来人回溯张骞的足迹。

1694008803288.png

调研队在张骞墓墓冢前

最后,队员们在张骞生平事迹展厅中重温了这位广博瞻望之士的一生。从入仕为郎到打通万里丝路,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矢志不渝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进取的品格,尚气节、重信守的爱国精神在千百年后的西北联大人、城固人、西大人身上如诗篇传承。这段学习经历进一步深化了队员们对于张骞精神的理解,在历史的这一端回首眺望,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个坚定着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身影探索在未知的道路上,将文化沟通的种子播撒向世界、播撒向今朝。

1694008846021.png

调研队在张骞生平事迹展厅内参观

寻访联大旧址,记忆峥嵘岁月

7月18日,调研队来到位于城固一中校内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寻根溯源。

1694008923974.png

调研队于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旧址前合影

在城固一中校党办杨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复迁城固,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办学期间,西北联大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在城固期间开展了西北文学、方言、史志、俄语等研究,并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作为西北高等教育之源,在城固期间西北联大开创了西北地区的文科、理科、商科等学科,催生了我国西北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固有“西北高等教育之根基”的美誉。

1694008975096.png

城固一中党办杨老师介绍学校具体情况

位于城固一中校内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始建于1917年,由日本留学生设计,主体为土木结构的两层回字形四合院。在杨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旧址,近距离参观西北联大曾被用作教师宿舍与教室的房间。触摸到房中自民国时期保存至今的刻印着“西北大学”四字的木柜,队员们感受着历史的纹理,与百年前先辈们笃定发展教育的意念于此交汇。静谧的四合院中,金鳞于水中潜跃,树影婆娑,屋中房梁在历史流逝中染上时间的颜色,它们共同向队员们讲述属于西北联大的故事。

1694009006592.png

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旧址内风光

1694009099854.png

木柜上刻印着的“西北大学”字样

拜访韩氏祠堂,欣赏建筑艺术

7月19日下午,队员们来到位于原公镇西坝村的韩氏祠堂进行参观学习。

1694009139132.png

调研队于韩氏祠堂前合影

祠堂整体为砖木土混合结构,由大照壁、山门、牌楼、中厅、等部分组成,气势宏伟,装饰华丽,内部结构精妙,集雕、塑、铸、绘于一身。韩氏祠堂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可以代表当时汉中地区家祠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人口的迁移和当时的民居建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祠堂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集文化、艺术于一身,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建筑,有着突出的地域性。队员们坚信,坐落于丝路开辟者张骞故土的韩氏祠堂所承载的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内是加深民族认同感、加强文化自信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亦是能够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重要元素。

1694009173862.png

韩氏祠堂风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潮越古今,初心不改。张骞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千年前漫漫黄沙中一支队伍向未知的前方坚定出发,开拓出一条流传后世的丝绸之路;如今,新时代一带一路在召唤新时代青年,秉承张骞丝路精神,以传播丝路文化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坚定不移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去!

1694009224430.png

调研队返程前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四月
相关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