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大马路西口,江边路21号的这栋建筑,就是以前进出南京最主要的通道--长江客运码头候船大楼。在当年没有公路运输和铁路的条件下,唯有水陆运输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作为长江航运咽喉重镇,这座尽显民国风韵的候船大楼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旅客。试想鲁迅、张恨水以及中央政府的这些达官贵人们的身影,也都曾经从这里出发,出现在几十年前的这个空间里。说起老的下关码头,老南京们可能无人不知,如今老下关码头候船厅“摇身一变"成了展示老下关历史和新滨江风貌的下关历史陈列馆。
有关下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初年,那时下关叫做龙江关,而制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也是因为紧靠龙江关而命名的。到了清代初年,政府开始在龙江关和上新河一带设立关卡、收取税费。当时地方政府主要是针对通过水路到达南京的牛、羊、猪、竹材、木材的交易税、地皮税和船税。渐渐地,民间逐渐把位于上新河的关卡称为“上关”,而把原来的龙江关称为“下关”了。
图为江口车站
这幢房子是地道的百年建筑,据考证,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最早名叫“江口车站”。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将这里改建为仓库。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建筑的部分被拆除,在其基础上建起了候船大厅,其外立面有浓郁民国风味的建筑元素得以保留至今。
然而在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水路客运已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大约在2000年左右,长江客运渐渐衰落,“候船大厅”也因此被废弃,如今也成为下关历史陈列馆。遥想当年,我妈妈也在航运最后辉煌的几年里,有幸从这里坐船去武汉上大学,那是漫长的48小时呀,人生难得的一段。
下关,一个即将被时代遗忘的名字,就想把它永远的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忆中。老下关这个历经时代变迁,见证时代发展的老城区就给大家太多的美好记忆,渡江纪念碑,长江大桥,南堡公园,中山码头,热河路,小桃园,狮子山,惠民桥,金陵小区...太多的记忆。一幅幅老照片都会勾起曾经的记忆,也将是我生命里浓浓的一笔。未来的下关,现在人们心中的鼓楼滨江,将再次大放光彩,在历史的印记中依然夺目。
8月1日到8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重庆忠县“探寻‘柑橘+’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团深入新立镇开展实践学习。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与深度交流,提升对农业绿色发展及农旅结合的认知,为未来以专业能力服务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业现
2025年7月3日至7月19日,安康学院星火支教“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非遗润苗”为主题,赴陕西省安康市张沟桥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缘起:让非遗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推开故居厚重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木质旋转楼梯、欧式彩绘玻璃、留存完好的生活陈设,无不还原着当年的生活场景。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从张学良将军青年时期的抱负,到“西安事变”的历史抉择,每一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大家驻足于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
8月2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先后 抵达 延安世纪网展科技有限公司 与安塞区高桥镇高山苹果种植果园, 以参观 、交流访谈 等 形式,深入了解延安苹果产业电商赋能模式与种植 生产 现状 等 ,为助力乡村 全面 振兴积累实
探市集活力,绘乡村新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美乡村建设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长安太乙宫解码传统市集发展密码 为深入观察乡村经济脉络,服务地方发展,探寻和美乡村建设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