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学习教育,深刻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2023年11月7日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秋季第四组赴西安市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
铁树银花自天落,漫天星辰四溅开。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我们要想前进,就必须站在传统上,守正创新。参观中了解到碑林区文化馆现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12项、省级非遗百余项。
初入馆内,精巧的剪纸便吸引队员的目光,剪纸作为一种古老的镂空技术,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常包含多样的含义与形式,馆内展出的剪纸大多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裁剪展示。在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现代剪纸将传统的剪纸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还能传承和发展剪纸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创新为手段,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图为剪纸:冰墩墩和雪容融
曲艺、书法让我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锁绣、木雕、金银细作的细致纹理让我们感叹手艺人们的高超技艺;布糊画、棉絮画、木版年画,一幅幅精美的图景让我们身临其境,传神的艺术表现力将人民的美好生活描绘地绘声绘色;陶俑、关中泥塑栩栩如生,十二生肖神情各异,生动活泼。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除了艺术外,传统饮食、医药同样令人倍感新奇。据馆内人员介绍:部分传统饮食、医药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葫芦头泡馍、老孙家羊肉泡馍等,传统医药有六代传承的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马氏膏药针对治疗风湿骨病、颈肩腰椎顽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走进碑林文化馆,不仅敲开了我们对非遗文化认知的大门,更让我们懂得非遗文化的珍贵。非遗文化是我国一代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习惯的智慧结晶,保护非遗文化,不让非遗文化继续消失势在必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信、传承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的使命与责任。保护非遗文化,让民族智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供稿、供图: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秋季第四组
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
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