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崔镇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为了解洛川县以苹果产业带动区域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发展路径,7月15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洛川“访聚美丽乡村•擎画振兴蓝图”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在管泽楷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队合影
敢为人先,用苹果叩响致富大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李新安纪念馆,聆听了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与洛川苹果的故事。1947年春,阿寺村村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县用毛驴驼回了200株苹果苗,在自家六亩七分地上率先种起了苹果,虽遭遇乡邻质疑,他仍坚持耕种出了洛川第一片苹果园。1954年,李新安向北京赠寄洛川苹果,得到了中央办公厅回信赞扬“阿寺村农民栽苹果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之后,李新安总结出适合当地气候的管理技术,养蜂授粉,改良土壤,精心培养优质树苗,解决了苹果种植中的诸多弊端,昔日寥寥几根”干柴棍棍”变成了陕北人民的“摇钱树”。通过讲解,实践队员体会了老一辈人创业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李新安精神”。
![]()
实践队员参观李新安纪念馆
“苹果之都”,从阿寺村走向世界
实践队员来到苹果第一村-阿寺村,溯洄这段苹果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阿寺村位于洛川县永乡镇东南5华里,全村1403口人,现有耕地3300亩,基本都栽了苹果。20世纪50年代,受李新安影响,村民们也开始大力栽种苹果树。到1960年,已繁育了30000多株苹果苗,洛川县50多个村子先后都建起了苹果园。几十年的发展中,阿寺村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苹果第一村,苹果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洛川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之都”。七十年来,洛川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矢志不渝,正逐步将“让苹果红遍洛川,红遍陕北高原”的梦想变成现实。走在村间小路上,看到以苹果为主题的壁画和建筑,实践队员们感受着阿寺村朴实的村风、体会到通过苹果产业,阿寺村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
实践队员走访阿寺村
持续耕耘,苹果产业走向现代化
实践队员前往洛川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永乡镇阿寺村核心示范区进行参观。阿寺村坚持不断推进苹果种植技术革新,2018年举全县之力打造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致力于果树的栽培技术。按照“政府引导、果农参与、项目支撑”的思路,采取“三支一扶”、果园种草、蜜蜂授粉,覆盖保墒等标准化措施,同时注重防灾减灾,提高苹果产量质量。经过介绍,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洛川苹果从栽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与制度优势,对洛川苹果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
阿寺村矮化密植林
“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祖祖辈辈能致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苹果是洛川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幸福果”,洛川苹果的质量和产量正在迈上新台阶。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努力学习,用专业技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