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领悟体会红色文化,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与追求卓越工匠精神,2024年7月13日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赴四川汶川“丹岩巍巍青嶂尽,杖黎轻扣霞云中”社会实践队于假期汶川进行参观调研。汶川的旅程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灾难前人民的团结,也给我的大学生涯留下了宝贵而独特的记忆。
我们踏上汶川的土地,在岁月的长河中追寻过往的足迹。
时光静默,历史低语,在汶川震中遗址,时间的指针似乎凝固在了那一刻,每一寸土地都刻录着灾难的印记。残垣断壁间,我仿佛能听到那一日的哭泣与呼喊,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然而,就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废墟之上,生命与希望从未缺席。瓦砾中顽强生长的新芽,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步伐,都是对生命最真挚的颂歌。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首首赞歌,诠释着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图为长安大学学子参观地震遗址
红旗飘扬,精神不倒,在汶川映秀漩口中学遗址,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历经风雨而不倒。它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标志,更是人民心中的精神依靠。在灾难中,学校变成了废墟,但红旗却在瓦砾中屹立不倒。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像一首赞歌,鼓舞着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看到红旗在风中飘扬,人们都会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牺牲的英雄们,想起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风过无痕,却动心弦,漫步于汶川映秀特大地震纪念馆,感受历史的回声与人间温情。纪念馆外,青山依旧,白云悠悠,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今日的希望。每一幅照片、每一件遗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灾难中的英雄事迹和人间温情。那些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默默付出、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如同闪耀的星辰,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这些故事让我泪目,也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每一份爱与关怀。
图为长安大学学子参观地震纪念馆
水波不兴,智慧永存,站在都江堰之畔,我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感受千年文明的传承。岷江之水静静流淌,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古堰的渠水潺潺,仿佛在述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我凝望着千年不朽的水利奇迹,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古人的智慧不仅让这片土地免于水患,更滋养了天府之国的繁荣富饶。而我,作为后辈,也深感肩负起传承与守护的责任,愿这份智慧如同江水一般,生生不息,润泽千里。
雨后的薄雾轻轻笼罩着山谷,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大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在这片宁静而美丽的土地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新的生活。
夜幕降临,星空璀璨。站在震后中学的遗址,仰望苍穹,思绪万千。灾难虽然带来了痛苦和损失,但它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团结一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铭记。
这段旅程,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及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伟大。我将带着这些感悟和收获,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更加坚定的足迹。
愿汶川的震痕成为过去,愿新生的希望永远照耀这片土地。让每一颗心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慰藉。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宋昊昕 马嘉炜) 寻文脉根魂,守古韵新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夏文脉寻踪团于8月27日奔赴潼关,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建筑、规划专业优势,深入古城街巷、博物馆及历史遗迹,在实地调研中锤炼专业技能,为当地文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