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脉,青春绣章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尹耀耀)中华文明亘古绵延,一脉相承。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响应校团委《关于组织开展陕西科技大学 2024 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7月17日,陕西科技大学的“绣光数影,织梦遗韵”社会实践团赴宝鸡渭滨区,千阳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合照
上午,团队前往宝鸡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参观。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守护和传承这份财富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使命,在艺术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内二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队成员被宝鸡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对从绚丽多彩的刺绣到简朴的剪纸艺术,从传统泥塑到精细的陶瓷工艺等各项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践团成员还深入了解了凤翔木版年画和岐山空心挂面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并探讨了民间社火、西府曲子、威风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宝鸡群众艺术馆馆长为实践团队介绍《百花帐》
下午,实践团赴刘月琴崇雅清舍工坊进行参观学习,民间艺术家刘月琴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刺绣图案寓意。刘月琴老师是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绣品形式多样、色彩艳丽、做工精致,其主要作品如《百花帐》、《虎头枕》、《百年好合门帘》、《猪头鞋》等,不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元素,还体现了传统刺绣的精湛技艺。刘月琴的刺绣项目于2021年12月被金台区政府命名为“金台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多个展览和比赛中获奖。
团队成员与刘月琴交流
此外,实践团还深入到宝鸡千阳的李惠莲刺绣工坊,亲自参与了五毒布老虎从剪纸、裱布到刺绣图案的制作过程。李惠莲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市级传承人,她从小学习制作布艺、刺绣,多次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班,不断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提升自己的设计及制作能力。她的作品如《福在眼前》、《吉庆有余》、《福禄寿禧》等多次在省、市展出并获奖。实践团在李惠莲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布老虎、十二生肖挂件等刺绣文创产品。临走时,李惠莲老师嘱托实践团:“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希望你们带动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这项技艺,将西秦刺绣传承下去。”
团队体验制作布老虎
通过亲身实践,实践团更加坚定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公众普及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的决心,进一步认识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宋昊昕 马嘉炜) 寻文脉根魂,守古韵新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夏文脉寻踪团于8月27日奔赴潼关,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建筑、规划专业优势,深入古城街巷、博物馆及历史遗迹,在实地调研中锤炼专业技能,为当地文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