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赴长沙实践队前往岳麓书院调研学习

长安大学 2024-07-22 浏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一定要通过实践去感受理论的痕迹与温度,以实际为镜,行在当下。为了探寻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断的奥秘,感受长沙市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2024年7月19日,长安大学赴长沙“薪火‘湘‘传寻记忆,奋飞不辍怀赤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岳麓书院进行参观调研,实践队指导老师李晔、周文博与13名队员共同参加。

图为团队成员在岳麓书院入口处合照。通讯员 字子俊 摄

岳麓书院由官府捐资于北宋年间兴建,是党“实事求是”思想的策源地,也是开创中国教育史“会讲”先河的圣地,充斥着满满的“湖湘文化”。书院古朴的大门缓缓展开一副历史长卷,青瓦红砖历经“七毁七建”愈显历史的厚重,驻足于阶下,盛夏的清风携蝉鸣吹拂学子脸颊,这风该吹了百年,携着一位位教育大家的育人思想,穿过深宅大院,穿过历史长河来到学子们面前。

学子们穿过大门、二门来到位于中轴线中心的讲堂,悬挂于檐前的匾额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古朴苍劲的大字“实事求是”。从这里团队成员了解到,毛泽东曾于右手边第一间斋舍内居住,他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实事求是”的匾额,这是后来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具体的源头。此刻,在这里,望着匾额,“实事求是”的种子在每一位成员心中埋下。见识了伟大先辈的奋斗艰辛,长大学子也必将坚定地接过接力棒,在砥砺前行的路上“提笔描绘时代蓝图,奋发激昂宏伟壮志”。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堂学习。通讯员 田洪瑞 摄

漫步至讲堂内,正中的木制屏风上书写着南宋张栻书写的《岳麓书院记》, 文中写道:“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团队成员都对张栻办学的初心深感敬佩——不是为了培养获取功名和专门雕琢文字者,而是为了传道济民。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功利的,他是站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上的。作为青年学生,更应不负时代期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堂学习感悟《岳麓书院记》。通讯员 字子俊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朱张”画像前感悟“朱张会讲”精神。通讯员 字子俊 摄

彩画丹漆,亭楼灿文化。行至爱晚亭下,学子采访了书院工作人员,从交流中得知其自身就是岳麓区的居民,从小受到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长大后更想通过自身力量向大众传递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随后,团队成员还与西北大学教师、来此参观的其他游客进行了访谈交流,他们在访谈中表现出了对长沙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我对毛主席词中这句话印象深刻,来到长沙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红色文化氛围的浓厚。”一位旅客这样说道。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是吸引游客来此参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为团队成员与书院志愿者交流访谈。通讯员 田洪瑞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游客交流访谈。通讯员 田洪瑞 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书院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岳麓书院是党实事求是思想的策源地,是开创中国教育“会讲”先河的圣地,是红色文化浸润下历经千年仍然“活着”的书院。它让学子们在感叹古人智慧与成就的同时,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积极调整心态,迎接困难,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责任编辑:王子恒
相关文章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学子前往兰州开展社会实践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学子前往兰州开展社会实践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学企管安全之策,传乡居防护之道——材料工程学院“三

学企管安全之策,传乡居防护之道——材料工程学院“三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材料工程学院“秦创原·赋能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

材料工程学院“秦创原·赋能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光影传承匠心,青春赋能乡村——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

光影传承匠心,青春赋能乡村——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

匠心守艺 青春赋能——材料学子探访非遗大师何万昌的

匠心守艺 青春赋能——材料学子探访非遗大师何万昌的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