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刘佳晨、鲍赟震)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7月20日,长安大学赴福建省“科技助农解民生·小院入闽治学问”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厦门市省级文明村——田洋村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躬身力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网格员为实践队员讲解乡村发展规划
田洋村,这个曾经在岁月中默默前行的村落,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错落有致的民居、整洁宽敞的道路、郁郁葱葱的农田,处处都散发着乡村振兴的活力与魅力。在田洋村网格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观看及欣赏田洋村村歌《甘蔗哥》以及2025年田洋村发展规划沙盘模型,了解田洋村以“爱党、爱村、爱拼、爱学、爱邻”为主体的“爱在田洋”党建品牌项目。之后,跟随着网格员的脚步,团队成员来到村史馆,作为素有古同安“科举第一村”之称的厦门同安田洋村,村史馆里放置着诸多科举老物件,网格员讲述着田洋的古史起源以及科举历史,实践队员们深深地被田洋村的文化和历史所吸引。
图为实践队跟随网格员参观村史馆
之后,网格员与实践队员搭乘“爱拼号”,踏上实地走访田洋村之旅。围绕3.7公里的西溪生态水系资源,实践队员观赏沿岸景观廊道、滨水慢道、生态堤岸,切实感受到田洋村为推动西溪流域整治,推动生态治理与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在古厝、祠堂等文化遗迹中,网格员向实践队员讲述着属于田洋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同时,田洋村积极引进艺术家人才,在这个小小的田洋村,实践队员欣赏到泥雕、瓷画等众多艺术作品,深深地被属于这座小村落的文化艺术氛围所吸引和震撼。
图为网格员为实践队员讲解田洋村历史文化
在田洋村幸福院老厝的爱拼食堂,网格员向我们介绍到这里作为一个老人展示自己厨艺的平台,有人自带油、米、菜等食材、调味料,有人饭后主动清洗碗筷,老人们互帮互助,带动更多老人参与进来。爱拼食堂的后厨团队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0+,从创立之初到现在,爱拼食堂不断坚持,已经开展108场活动,累计服务10200人次,200位老人、600户家庭直接受益。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田洋村“拼才艺、拼文明、拼正气、拼开心、拼长寿、拼智慧、拼幸福”的“爱拼”精神以及重拾乡土社会的人文情怀。
在参观完田洋村后,实践队同福建省及厦门市人大代表、同安区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进行了访谈交流。陈水让书记在田洋村基层工作了十几年,他见证了田洋村的华丽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田洋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推动文化兴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陈水让书记向实践队介绍到:田洋村不断擦亮“爱在田洋”党建品牌,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近年来,田洋村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
图为实践队与陈水让书记进行访谈交流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田洋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并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未来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更多像田洋村这样的乡村带来发展的机遇和希望,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为实践队与陈水让书记合影留念
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田洋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也期待更多的乡村能够借鉴田洋村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之路。
西京学院行健书院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 红色烽火·党史传承 近日,西京学院行健书院“红色烽火,党史传承”实践团队员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兰州红色党史学习之旅,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金城兰州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 实践团抵达兰州
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花集团,与企业负责人何小强厂长深入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并在企业周边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到访企业合照。秦佳雨
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樊晓莹和李思敏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咸阳市秦创原总部大厦人才大市场,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陕西工业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秦
7月19日,盛夏的华州,阳光铺洒在古朴的街道上,“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此集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奔赴一场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此行,我们不仅要触摸这项非遗艺术的温度,更要用行动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