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闫可带领下,来到陕西汉中,探寻非遗藤编的前世今生。实践中,与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老师深入交流,共同挖掘藤编艺术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陈良顺,作为汉中藤编艺术的领军人物,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向实践队员们娓介绍藤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历程,强调藤编不仅是手工艺,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每一根藤条都是自然的馈赠,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在工厂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亲自动手体验藤编的制作。从精心挑选藤条、细致浸泡处理,到巧妙编织成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成就感。随着技艺的熟练,队员们亲手创作出了一件件既简单又充满创意的藤编作品,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传承的价值。
交流中,实践队员围绕藤编艺术的创新、市场潜力以及技艺传承等话题与陈良顺老师进行讨论。陈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丰富经验,他坚信:“创新是传承的生命线,只有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之中,才能让藤编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他还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将藤编艺术发扬光大,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闫可老师总结时表示,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实践能够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要看到非遗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希望同学们能够肩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们与陈良顺老师合影留念,定格下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共绘新时代乡村美丽画卷的决心。
此次汉中之旅,是一次对文化的深度探索与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与成长旅程。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嘉亮)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积极行动,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 实践队于8月16日赴洛阳非遗埙舍 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通过 对话非遗传承人、 学习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系统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 “ 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5 日赴洛阳牡丹香坊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对话传承人及沉浸式体验,探索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3 日赴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专访国家级非遗
202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韵兴乡”实践团走进安康白河县,循着“白河春燕茶”的清香,深入茶庄、茶园与生产车间,在泥土与茶香的交融中,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在实践中凝聚起青年助力乡土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