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7月16日,长安大学“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荥阳村,沿着百年前工匠们锤炼的痕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的保护及传承。
实践队员抵达荥阳村
追溯时光足迹,体会独特魅力
荥阳自然村位于固东镇甸苴村,荥阳村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清时期,这里的每家每户都做油纸伞,至今已经有九代人接力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队员们走进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荥阳村,在村支书的带领和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荥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桐油光亮,具有抗水耐温,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展现出浓郁的传统民间工艺特色。
实践队员观察和体验油纸伞
探寻纸伞秘密,深挖制作过程
为深入了解油纸伞的前世今生,队员们走进荥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郑传辉的家中参观学习。通过认真观摩学习,成员们对油纸伞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工艺流程和精神根脉有了新的认识,也学习到其所用器具、历史、人文等知识,更从展示出的作品中领悟到了坚守匠心的力量。
郑师傅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伞架、伞杆、伞面的制作过程,讲述了他与油纸伞的故事,还结合自身经历,提到了传承工艺过程之中遇到的阻碍与机遇。他表示会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坚持诚心、耐心和恒心,继续将油纸伞这一非遗传承好。
实践团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油纸伞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传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守住非遗根脉的坚定初心,被工匠精神深深打动。这些美丽的油纸伞历经了千年的风霜,仍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而且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更加生出了厚重质朴的文化力量。
伞杆的制作过程
伞骨的制作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长安大学的实践队同学们也将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做好油纸伞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感受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