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黄陵“溯根华夏·和美乡景”暑期社会实践队在丁村开展调研寻访行动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黄健)7月29至30日,长安大学赴陕西黄陵“溯根华夏,和美乡景”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丁村继续开展调研活动,实践队师生寻访了丁村的乡村村情风貌和村庄空间肌理,梳理剖析了丁村现存发展中的问题,与丁村人民群众共谋和美乡村新篇章,描绘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新蓝图。
花开四野,走访入户听心声
走在丁村整齐的村道上,两边是一幢幢整齐的房子,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长势喜人,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我们村不仅风景美,氛围也好,大家都遵纪守法、讲文明、讲卫生,村里还有路灯,晚上遛弯的时候我这心里可敞亮啦!”村民黄大爷称赞道。
古槐树下树影绰约,在午后的凉风轻拂中,实践队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关于丁村发展的热烈讨论。
村民赵大妈说:“现在啥都好,就是少了个我们晚上聚在一起唠唠嗑的地方。你看这个广场虽然大吧,但是一到夏天就热的不行,没个遮荫的地方,人在这待不下去。我们都只能跑到这槐树下面乘凉。”
实践队师生在古槐树下进行讨论
不远处,一座古朴的窑洞小院在阳光的沐浴下,愈发显得醒目。但是定睛望去,院内杂草丛生,凋敝之气扑面而来。高书记叹气道:“这个窑洞还是清朝时候建的呢!我们也想把它收拾收拾,但是不知道怎么搞,唉!”
实践队师生在窑洞小院内进行调研
实践队成员们也纷纷点头,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记录下来,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构想。
望闻问切,开具景观“药方”
实践队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惊叹于丁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乡村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部分建筑空间并未有机地衔接在一起,造成了浪费;丁村的古槐树作为承载着一代代村民乡愁和记忆的载体,如今并没有发挥到“聚人”“聚魂”的作用;始建于清朝时期的窑洞小院现在已经是杂草丛生、一片破败……而这些现存的难点、痛点正是实践队员本次致力于要解决、转化的。
实践队师生调研记录掠影
经过一整天的深入走访与细致调研,实践队员已准确识别出需进行景观环境改造的具体目标区域,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工作计划,以确保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见证了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黄陵实践”“丁村振兴”,更让感受到了和美乡村中景域环境营造对居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实践队员将继续秉持实践初心使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为丁村和美乡村建设贡献“长大力量”。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嘉亮)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积极行动,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 实践队于8月16日赴洛阳非遗埙舍 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通过 对话非遗传承人、 学习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系统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 “ 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5 日赴洛阳牡丹香坊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对话传承人及沉浸式体验,探索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3 日赴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专访国家级非遗
202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韵兴乡”实践团走进安康白河县,循着“白河春燕茶”的清香,深入茶庄、茶园与生产车间,在泥土与茶香的交融中,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在实践中凝聚起青年助力乡土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