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灾害的成因、演化和防治措施,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中游队于2024年8月7日上午从甘肃庆阳出发,前往科考第二站甘肃兰州。当日下午,实践队在朱武、马鹏辉、宋闯、康孝森、王晨和杜源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兰州市城关区老狼沟进行实地考察。
老狼沟地处兰州市城关区南侧,黄土丘陵地貌典型,是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的典型代表区域。实践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山坡徒步考察,并对老狼沟的黄土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期间,长安大学地测学院马鹏辉教授就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老狼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图为老狼沟实地景观。 闻繁 摄
图为实践队在老狼沟进行徒步考察。 丁光盛 摄
“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类型主要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马鹏辉教授说道,“我们通过对黄土剖面的观察,可以了解到黄土的结构、厚度、物质组成等信息,并由此推断出黄土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演化过程。”
实践队成员认真听取了马鹏辉教授的讲解,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积极提问,深入思考。通过此次考察,他们对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的形成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黄土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土灾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科考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黄土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发现,除了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等,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也是导致黄土灾害的重要原因。
图为马鹏辉教授为实践队讲解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丁光盛 摄
黄土山城区由于特殊的黄土地质结构,导致地质灾害易发频发。这些灾害包括滑坡、崩塌等,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实践队成员了解到,黄土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构成威胁。例如,强降雨结束后,饱和的土体可能发生突发滑坡等灾害,这需要居民保持高度警惕性。此外,随着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升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进行村民交流。通讯员 莫晓明 摄
图为实践队在老狼沟的合影。通讯员 丁光盛 摄
长安大学黄河科考中游队此次兰州之行,对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的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下一站,实践队将前往陕西榆林市开展下一步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人类营力改造区黄土灾害链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并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灾害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嘉亮)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积极行动,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 实践队于8月16日赴洛阳非遗埙舍 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通过 对话非遗传承人、 学习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系统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 “ 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5 日赴洛阳牡丹香坊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对话传承人及沉浸式体验,探索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3 日赴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专访国家级非遗
202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韵兴乡”实践团走进安康白河县,循着“白河春燕茶”的清香,深入茶庄、茶园与生产车间,在泥土与茶香的交融中,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在实践中凝聚起青年助力乡土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