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农学子三下乡: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一“麦”相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08-15 浏览:

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陕西长武科技支农实践团队来到咸阳市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开展旱作农业发展调研。在实地参观与交流走访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创建于1979年,为原长武县农技中心基地,占地75亩,有试验土地70亩。主要承担渭北旱塬小麦育种、国家和陕西省小麦旱地区试、原种繁育等任务,同时与中科院水保所合作长期定位试验示范。在此次调研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先生,用超过一个甲子年的时间,默默奉献,坚守耕耘在长武这片土地上,始终坚守在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前沿,不断突破,实现“抗锈、抗冻、抗旱、抗倒伏,中筋、优质、高产”等一个个育种目标,让渭北旱塬的小麦从亩产5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重点在陕甘旱区、河南和山东部分旱区,推广累积过亿亩,增产最少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IMG_20240812_215300.jpg

图为鱼昌为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试验中心分布

团队成员先是参观了长期豆科育肥—冬小麦轮作化肥减施及地力提升试验田和小麦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真正走进实验田,团队成员看到并了解到了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人员将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小麦筛选出来,将性状不好的小麦留在试验田中,分块分品种栽培进行进一步筛选。为了保持土地肥力,研究人员将豆科植物这类可固氮植株与小麦轮作,真正做到了试验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效保持了土地的肥力,同时还有效增加了土壤内有机质的含量。健康的发展模式让每块试验田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试验田的良性循环也为小麦育种试验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保障。

Image_1723462188857.jpg

图为鱼昌为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试验田作物

在采访鱼昌为老师的过程中,他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在长武试验田成功培育出的小麦品种,从1900年开始,一代代小麦新品种被育出:“702”“7125”小麦品种使得小麦产量大幅增长,小麦从此从低产进入中产。“秦麦4号”抗病抗倒伏性状优良,“长武131”推广范围和影响达到新高度,“长武134”首个国审,性状更优,推广范围更广,再到“长武521”首个强筋品种,平均年增产10%……新品种一代一代,科研人员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小麦品种的更迭,让团队成员深感育种不易,也让团队成员感到对科研人员们深深的敬意。

IMG_20240814_152747.jpg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鱼昌为老师

团队成员王昱文在调研后颇有感触地说:“只有在实地的调研中,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到农业的发展状况,真正成为一名农业的‘有心人’。”作为农林高校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走进田地,实地探索发展经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青春力量助力农业发展!

Image_1723621369513.jpg

图为团队成员与鱼昌为老师在试验中心门口合影


责任编辑:王昱文
相关文章
陕科大学子三下乡:拾文化遗珍续千年文脉 聚青春力量

陕科大学子三下乡:拾文化遗珍续千年文脉 聚青春力量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嘉亮)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积极行动,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非遗埙舍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非遗埙舍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 实践队于8月16日赴洛阳非遗埙舍 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通过 对话非遗传承人、 学习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牡丹香坊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牡丹香坊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系统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 “ 河洛文脉,匠心传承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5 日赴洛阳牡丹香坊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对话传承人及沉浸式体验,探索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唐三彩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洛阳市唐三彩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长安大学“河洛文脉,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8 月 13 日赴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专访国家级非遗

茶香里悟振兴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白河探寻春

茶香里悟振兴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白河探寻春

202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韵兴乡”实践团走进安康白河县,循着“白河春燕茶”的清香,深入茶庄、茶园与生产车间,在泥土与茶香的交融中,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在实践中凝聚起青年助力乡土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