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当下乡村人民教育基本情况,了解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内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农村教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0日在陕西省周至县部分乡村开展乡村人民教育调研活动。
新红村位于周至县板房子镇,由于村子深藏于秦岭山脉之中,地理环境偏僻,而且交通也不方便,现代化水平较低,整个村子都处于一种较为封闭、隔绝的状态,经济和教育都相对落后。据村长和书记介绍,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售卖蜂蜜和种植中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新红村于2018年10月顺利实现全村脱贫。但是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者求学,劳动力流失严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据了村里总人口的较大比例。新红村的教育资源则几乎没有,仅有的一所小学也迁走,没有一位老师或学生。与村长等人交流结束后,团队成员开始走访村民,深入调研。在探访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村里的居民们居住得非常分散。一条林木茂密的山脉间,零星散落着一两户农舍,有的甚至一屋独居一脉,加上崎岖的山路,团队成员在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正如村长所说,村子人口很少,且基本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根据团队成员对询问、交流到的一些居民的基本情况得知,村里的老人大多通过养蜂以及种植一些核桃、中药材等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团队成员与蜂农交流得知,在扶贫期间,政府会派一些技术人员教授他们养蜂知识以及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还会对村民们普及一些必要的农业知识。
在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帮助老人们学习使用手机、音响等电子设备,向他们宣传科学卫生知识,帮助一些中小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向他们分享一些学习、生活经验。
通过走访新红村,团队成员认识到,我国有许多农村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因为没有老师学生被闲置的局面。但乡村人民教育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一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关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乡村应坚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团队成员向新红村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设面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学校,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同时为老人开设一些能帮助他们更好生活的技能课,提高生活质量。
乡村人民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极其重要的阵地,政府和社会应对乡村人民教育高度重视,大力解决乡村人民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差的问题,用优质的乡村人民教育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高校学子也应多将目光投向基层、投向乡村,为乡村人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