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尚可 冯衍帅)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赤霉病菌源形成的影响,2024年8月1日至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赴作物种植区真菌致病调研队跨越陕西杨凌、宁夏灵武等种植一线,调研田间秸秆上禾谷镰孢子囊壳的形成与进展情况,探究环境因素和种植方式对子囊壳形成的影响,评估田间菌源量及病害发生风险。
科学调研,精准把脉病害源头
调研活动自8月1日启程,首站抵达陕西杨凌——这片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土地上,调研队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不同田块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规律,分析子囊壳形成的诱因,采集不同生境中的秸秆样本。成员们发现,秸秆还田的方式、深度以及秸秆的分解程度,均对子囊壳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科普宣传,携手农户共筑防线
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积极与当地农户沟通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普及秸秆在赤霉病菌源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农户科学秸秆还田,以实现对菌源的有效控制。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小型讲座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病害防控意识,激发了农户参与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图为成员与农户沟通交流
实地观察,探索生物圈中转化
8月6日至8日,调研队前往宁夏灵武的奶牛科技小院。这里,成员们亲眼见证了小麦秸秆在生物圈中的奇妙转化过程。这一发现,为探索生态友好的病害防控新途径提供了宝贵思路。调研队员冯同学兴奋地表示:“原来自然界的循环如此精妙,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秸秆还田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好事。”
图为成员参观秸秆饲料加工场
实验研究,揭开子囊壳之谜
8月9日至16日,调研队在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采集自田间的秸秆样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成员们初步揭示了秸秆上菌源形成的内在规律,有望为田间菌源控制和精准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图为成员镜检秸秆样品
展望未来,青年学子挺膺担当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调研队誓将科研之舟驶向更深远的海域,持续深化对病害机制的研究,力求将理论上的璀璨星光转化为实践中的璀璨明珠,让农业的绿色未来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为成员合影
陕西大学生网讯 (通讯员:杨宗龙)7月9日至11日,我校光刃出鞘,万物皆清实践团队一行4人赴西安欧博自控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以便携式激光销爆器技术优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深入企业研发一线、实地考察、户外实验观摩和技术交流,团队成员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西安理工大学“秦风楮韵”实践队积极行动,通过深入校园、扎根社区、联动文化场馆等多元途径,创新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青春下乡送安康,禁毒防艾筑防线——西建大学子乡村禁毒防艾宣讲记 在毒与艾滋病威胁仍存的当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禁毒防艾护安康”暑期宣讲团,怀揣着使命与担当,奔赴陕西省西安市武功县,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乡村禁毒防艾知识普及之旅。 这支由多名热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园林学院赴洛南县古民居调研队” 深入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金鞍村鞑子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 “非遗活化背景下洛南鞑子梁石板房与豆腐文化协同保护研究” 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村民访谈和产
开头 2025年8月4日至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花桥村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人,赴甘肃省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开展实地调研。该村依托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三部曲”战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全域生态景区),从“烂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