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电(通讯员 刘菲)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大生产,一段不老的传奇。
194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场大生产运动的壮阔篇章,不仅将昔日的荒芜之地蜕变为“陕北好江南”,更铸就了南泥湾精神——这一延安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瑰宝,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了让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8月25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回延安——追寻革命圣火,重温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南泥湾探寻南泥湾历史,传颂南泥湾篇章。
8月25日上午,实践队成员们来到了侯秀珍奶奶家中拜访,聆听奶奶讲南泥湾往事。“朱德总理说,南泥湾梢大、树多、没有路、没有人管,全部是荒地”。侯奶奶缓缓拉开了南泥湾往事的序幕,引领着在场的每一位青年深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奶奶的话语不仅生动描绘了南泥湾的自然景观,更深刻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她的讲述,字字铿锵,句句含情,将实践队员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年代。,侯奶奶说:“虽然没有亲历大生产,但我是听着南泥湾故事长大的。父亲(刘宝斋)在世前,一直在给来学习的人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他常说战士们1941年初到南泥湾,就在梢林里搭草棚安家,砍梢林开荒种地,野菜、野果充饥,还要编织草鞋,自制生产工具……临终前,父亲将讲述三五九旅一把把老镢头开垦26万多亩荒地(南泥湾故事)的任务交给了我,将来,我还要叫我后辈们接着讲。”
聆听完“大生产”故事,实践队成员们有了很深的感悟。
实践队员倾听红色故事 来旭霏摄
8月25日下午,实践队成员们前往南泥湾的党徽广场,党徽广场之上,一座巍峨的党徽雕塑巍然矗立,其设计精妙,寓意深远。雕塑的正立面采用紫铜板精心铸造,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与岁月的沉淀;而侧立面则巧妙运用了不锈钢板,展现出坚韧不拔、历久弥新的品质。整座雕塑高达13.8米,其中“13”寓意着党中央在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度过的光辉灿烂的13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艰难困苦中走向成熟的历程;“8”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八年抗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雕塑的宽度为19米,长度21米,这两个数字巧妙地呼应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于1921年的光辉时刻,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党的初心与使命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高举右手,面向党徽,重温入党誓词。表达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实践队在党徽广场合影 来旭霏摄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来到了南泥湾炮兵学校旧址,沿途,队员们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墙上的历史图片和介绍文字,在深入了解炮兵学校的发展历程时,队员们被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所震撼。从最初的艰难创立,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炮兵人才,这段历程不仅见证了炮兵这一神圣职业的崛起与辉煌,更凝聚了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汗水。大家深刻体会到,炮兵作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其背后承载着的是保家卫国的重任与使命,每一份荣耀都源自于不懈的努力与牺牲。
实践队在炮校大礼堂前合影 来旭霏摄
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一段不老的传奇。经过一天的实践调研,实践队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南泥湾精神。作为新青年,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态度,继承南泥湾老一辈垦荒人的精神品质,做新时代的“垦荒人”。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