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深入学习革命奋斗历史,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斗争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及乡村实地考察暑期实践团于7月分别赴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及西安事变纪念张学良公馆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深入学习爱国主义思想、了解革命历史事迹。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虎城将军的雕像,团队成员驻足观察,威严庄重,仿佛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开始,成员们逐渐了解到将军的成长经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步步成长为杰出的革命领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成员们
图一杨虎城博物馆内部
展览中详细介绍了杨虎城将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以及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以身作则,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关心士兵的生活和训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激励着部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积极投身于国共内战和新中国建设,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让我们深感敬佩。
图二西安事变部分内容展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张学良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基础。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更彰显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还了解到杨虎城将军在主持陕政期间,创新出广交贤达、整顿吏治、尊重知识、兴办教育等一系列造福于民的举措。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和光明,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这种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只有用无私的精神和忠诚的行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
图三团队成员在杨虎城博物馆门口合影
随后,成员们来到张学良将军公馆,公馆整体布局分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灰色西式楼房,以及对面的平房区,这里是张学良将军的生平陈列馆和史实陈列馆。每一栋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成员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图四张学良公馆正门
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仔细观看了馆内展出的历史照片、文件以及文物。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以及张学良将军在那段历史中的英勇表现。张学良将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
图五成员们在张学良博物馆中
参观学习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被这两位将军英勇无畏、爱国情怀所深深打动。无论是杨虎城将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还是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中的果断行动,都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英勇牺牲精神。两位将军的事迹都是革命精神的光辉典范。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团队队长陈忠阳谈到:“我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未来回顾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杨虎城将军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扬光大其精神内涵,将其传承下去。”
此次实践活动经历让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让我们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将这两次考察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六 博物馆内部照片
在寿宁县下党乡,47.6米跨度的百年鸾峰廊桥不再仅是历史建筑——它已成为串联茶旅、艺术与红色IP的产业枢纽。 红色IP活化打破传统展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长治堆锦博物馆,触摸丝绫里的非遗温度 为挖掘传统工艺价值,传承非遗文化基因,7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奔赴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沉浸式触摸堆锦技艺脉络,在丝绫裁剪与色彩堆叠间,聆听非
为探索青年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农人回村工程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福建省寿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新农人回村工程”实施情况,学习青年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寿宁模式”。
数智赋能革命老区,创新书写为民答卷 2025年7月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延安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先后走访中国电信延安分公司、延安市应急指挥中心及枣园智慧派出所,实地探寻数智科技的前沿应用,以脚步丈量科
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14日-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研学团”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前往军委三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及杨家岭革命旧址,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