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辉源石酒庄:荒坡变绿洲,匠心酿美酒——探访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生态与产业融合典范
(通讯员:张枫焱)
2025年6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贺兰山东麓产区「贺兰紫珠·黄河绿洲」暑期调研团来到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进行调研探访。在贺兰山脚下的这片曾经荒芜的矿坑废墟上,一座将生态修复与葡萄酒文化完美融合的酒庄——志辉源石酒庄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故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酒庄时,对其“荒山变葡萄园”的生态实践和产业富民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如今,这座酒庄已成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标杆,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志辉源石酒庄的前身是宁夏本地一家采沙石企业。1996年,随着政府生态修复政策的推进,企业创始人袁辉、袁志兄弟响应号召,转型承包荒山荒坡,开启长达十年的植树造林。2008年,酒庄正式开建,依托贺兰山冲积扇平原的砾石土壤和独特风土,种植了3000亩酿酒葡萄,涵盖赤霞珠、马瑟兰等16个品种。
“这里的土壤一层土一层石,葡萄根系能深入地下汲取矿物质,酿出的酒更具层次感。”酒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滴灌技术和科学种植,酒庄实现了节水环保与品质提升的双赢,成为贺兰山生态修复的典范。
在发酵车间,两种截然不同的酿酒工艺对比鲜明:法国进口的15方橡木桶单只造价70万元,能为红酒带来烟熏、香草等复杂香气;而国产不锈钢罐则保留葡萄原始的果香,成本仅20万元。“橡木桶酒更浓郁,适合陈年;不锈钢罐酒新鲜易饮,各具特色。”工作人员解释道。
酒庄坚持人工采摘与粒选,仅保留0.8-1.2厘米的优质果实。发酵后的酒液通过重力自流进入地下酒窖的400余只橡木桶中熟成,再经瓶储方可上市。从采摘到装瓶,一瓶高端葡萄酒需历时三年。
2020年总书记的到访为酒庄注入新动力。在考察中,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守山人,守护好贺兰山生态”,并肯定了酒庄通过葡萄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模式。如今,酒庄不仅跻身宁夏首批“二级列庄”,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成为农旅融合的典范。此外,酒庄推出的“认养葡萄树”计划已吸引3500余人参与,收益反哺贺兰山运动公园绿化,形成生态保护闭环。
酒庄内,光绪年间的牌匾、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料展陈,处处彰显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底蕴。而用拆迁老宅砖瓦建造的官帽形主体建筑、废弃橡木桶改装的家具,则体现了环保理念。
“我们的目标是酿出具有中国风土的葡萄酒。”工作人员表示。酒庄的马瑟兰干红曾在2024年布鲁塞尔国际大赛斩获金奖,印证了宁夏产区的国际竞争力。如今,志辉源石酒庄的故事仍在续写——从矿坑到绿洲,从荒山到葡萄园,这片土地正以一杯杯美酒,向世界讲述着生态与人文共生的中国智慧。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