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外国语学院组织“馆藏使者·文艺方舟”数字博物馆专项暑期实践团一行共计11人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实地文化培训。本实践团由6名中国本硕学生和5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共同组成,聚焦学生实地文化体悟、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设计实践日程,为后续项目资料翻译和语料库建设打好基础。
23日抵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实践团成员立刻被古朴厚重的氛围所感染,发出阵阵惊叹。中国学生们依据前期在数字博物馆项目培训中做的功课,结合精心准备的图文资料,以一对一的形式化身“移动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向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介绍兵马俑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文化价值。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到陶俑面部表情的独特塑造,从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到彩色陶衣背后的科技复原,每一个历史演变的细节随着留学生们的理解逐渐流传向远方。
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走进1号坑、2号坑与3号坑。如同磅礴历史画卷的庞大军阵,不同兵种精湛的雕塑技艺,独特的布局与珍贵的出土文物……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参观过程中,留学生们不时拿出手机拍摄,用镜头记录下震撼瞬间,他们被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纷纷感叹:“这些陶俑就像有生命一样,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讲述古老的故事,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而中国同学们则通过实地翻译讲解,不仅加深了对兵马俑文化的理解,更将专业学习中的翻译技巧应用于实践,在互动交流中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
此次实地培训,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同学们提高专业水平、积累文化传播经验的生动课堂。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生贾竣剀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当我为留学生伙伴翻译并讲述兵马俑时,看到他们眼中的惊叹与好奇,这让我感到浓浓的自豪。未来,我将继续投身数字博物馆志愿活动,发挥外语特长,用更生动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外国友人解锁更多华夏文明密码,让中华文化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据悉,今年是外国语学院“馆藏使者”系列品牌实践活动开展的第7个年头。2025年“馆藏使者·文艺方舟”数字博物馆专项在前些年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提升,遴选优秀学生参与到陕西数字博物馆重点科研项目,完成项目中语料库建设和随同翻译等实践工作。实地文化培训结束后将同步开展项目语料搜集建设和资料翻译、海外课程拍摄等工作,期待实践团的同学在项目中多多成长,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绵薄之力。
在寿宁县下党乡,47.6米跨度的百年鸾峰廊桥不再仅是历史建筑——它已成为串联茶旅、艺术与红色IP的产业枢纽。 红色IP活化打破传统展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长治堆锦博物馆,触摸丝绫里的非遗温度 为挖掘传统工艺价值,传承非遗文化基因,7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奔赴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沉浸式触摸堆锦技艺脉络,在丝绫裁剪与色彩堆叠间,聆听非
为探索青年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农人回村工程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福建省寿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新农人回村工程”实施情况,学习青年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寿宁模式”。
数智赋能革命老区,创新书写为民答卷 2025年7月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延安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先后走访中国电信延安分公司、延安市应急指挥中心及枣园智慧派出所,实地探寻数智科技的前沿应用,以脚步丈量科
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14日-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研学团”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前往军委三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及杨家岭革命旧址,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