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听风,草木传语:一堂浸润心灵的行走思政课
日头西斜,晋祠的古柏在光影中舒展枝叶,植物园的温室正酝酿着四季的生机。为深入感悟历史文脉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之道,7月13日下午,长安大学赴山西太原“青年智造创绿城,碳路先锋拓新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太原晋祠景区与太原植物园,在斑驳古迹中触摸文明的根系,于草木葱茏间探寻生态的智慧。
晋祠深处品文脉:穿越千年的“活史书”
未时三刻,实践队踏入晋祠景区的朱门。圣母殿内,宋代侍女像静立如昔,那些流转于衣纹间的褶皱,藏着宋代工匠指尖的温度与巧思;院中的周柏虬曲苍劲,三千年风雨在其表皮晕染出深褐的年轮,默默见证着晋阳大地的晨昏更迭。“鱼沼飞梁”的十字古桥如凌波玉带,这种国内独有的建筑形制,让石与水、刚与柔在此达成奇妙的平衡。行至难老泉边,汩汩清泉仍如上古时一般奔涌,滋养得两岸草木愈发葱茏。“永锡难老”的匾额在午后光线下泛着温润光泽,与旁侧现代节水设施的金属质感相映成趣——古老泉脉与当代技术的相遇,恰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队员们恍然读懂:所谓文脉传承,从不是封存过往,而是让千年前的智慧,在今日的土地上依然能生长出蓬勃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参观晋祠景区
植物园中探生机:探索自然的生态智慧
告别晋祠古韵,实践队走进太原植物园,目光先被三座木格圆顶温室吸引——它们如巨型生态宝石,以双曲层压木梁撑起超90米无柱空间,创下世界同类木构纪录。灰白墙面的入口电梯配着科幻悬挑立面,勾勒出椭圆天空;穿圆形结构的扶梯随光影变幻,似星系光环流转,建筑的未来感与艺术感扑面而来。
更动人的是藏在细节里的可持续智慧:温室设计紧扣本地气候,借穹顶形态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室外宿根花卉园里,耐旱景天铺就绿毯,耐阴玉簪缀满石缝,乡土植物自循环省去频繁灌溉。
这片曾是煤矿遗址的土地,如今用生态修复焕发生机,用建筑与自然的共生诠释智慧。实践队触摸着木构纹理,望着植物与建筑相映成趣,实践队懂得了让废弃地重生,让设计融于自然,便是最生动的生态答卷。
图为实践队参观太原植物园景区
暮色渐浓时,实践队的行程画上句点。晋祠的古建与植物园的草木,看似相隔千年,却共同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守护历史的根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要学习自然的智慧,用科学手段守护生态平衡——这便是太原给予青春的又一份深刻启示。
为深入研究强降雨下黄土沟坡地表径流和根土层壤中流对不同草被盖度的响应,助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赴杨凌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专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8日开启三下乡实践之旅。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以 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大事要事。 为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以新媒体弘扬红色精神,以短视频助力红色文旅,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格局,2025年8月3日至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公英实践队赴
为深入探索遥感和GIS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7 月 30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杨凌新集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团前往新集村,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葡萄产业智慧化发展主题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图 1队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