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民政部、中国残联《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的指引下,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疗愈”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25年7月赴陕西七彩路康复中心,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支由师生组成的团队以非遗文化为媒介,通过墙绘、漆扇、锤草印花和纸编等系列活动,为孤独症儿童打造沉浸式疗愈环境,践行“医教结合”与“活态传承”,助力孩子们在艺术中绽放生命华彩
墙绘添彩:打造自然认知疗愈空间
7 月 4日至 6日,服务队以 “自然认知” 主题墙绘项目。前期通过与康复中心教师深度沟通,团队结合孤独症儿童认知特点设计方案,采用 “错峰绘制” 模式,利用课间、休假等时段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日常康复训练的干扰。最终走廊墙面化作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既为孩子们营造了兼具教育性与艺术性的成长环境,也以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感知自然世界。
非遗课堂:让传统技艺触达童心
7 月 7日至 9日,服务队将三项非遗技艺依次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小扇摇摇,童画非遗”:志愿者们以国家级非遗漆扇为载体,简化漂漆工艺流程,指导孩子们通过 “滴色 — 勾纹 — 拓印”,将水面流动的色彩定格为独一无二的扇面纹样;“小锤轻敲,花影拓印”:孩子们选取格桑花、玫瑰等富含汁液的植物,用小木槌轻敲将其自然纹理拓印在布袋上,在与草木的互动中感受非遗的天然意趣;“巧手编织,纸艺传情”:流传千年的纸编技艺课堂上,孩子们在艺术人文学院师生的指导下,用彩色纸条编织出充满童趣的作品,在穿叠拼接中锻炼动手能力,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是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将美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生动探索。当非遗的灵动遇见童心的纯粹,传统技艺成为情感传递的纽带,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成长注入文化力量。未来,团队将深耕康复服务,让非遗文化在融合共享的蓝天下,助力特殊儿童绽放独特生命华彩。
在寿宁县下党乡,47.6米跨度的百年鸾峰廊桥不再仅是历史建筑——它已成为串联茶旅、艺术与红色IP的产业枢纽。 红色IP活化打破传统展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长治堆锦博物馆,触摸丝绫里的非遗温度 为挖掘传统工艺价值,传承非遗文化基因,7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奔赴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沉浸式触摸堆锦技艺脉络,在丝绫裁剪与色彩堆叠间,聆听非
为探索青年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农人回村工程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福建省寿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新农人回村工程”实施情况,学习青年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寿宁模式”。
数智赋能革命老区,创新书写为民答卷 2025年7月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延安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先后走访中国电信延安分公司、延安市应急指挥中心及枣园智慧派出所,实地探寻数智科技的前沿应用,以脚步丈量科
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14日-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研学团”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前往军委三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及杨家岭革命旧址,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