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苏廉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五育并举”与“文化惠民”中的重要作用,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对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了专题访谈,深入探讨了“杨家将战鼓”的传承现状、精神内涵及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王老师合影
非遗传承既是文化责任,也是时代使命。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杨家将战鼓”的传承主体,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始终以“让古老技艺扎根当代”为目标,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访谈中,王老师首先谈及传承过程中的挑战:“战鼓表演讲究节奏精准,需融合戏曲身段、舞蹈韵律甚至杨家枪招式,年轻演员往往要经过数年苦练才能掌握精髓。更难的是如何在保留‘金戈铁马’般的气势基础上,让表演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这需要在传统鼓谱与现代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
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艺术团,用青春活力为古老战鼓注入新动能。据王老师介绍,艺术团共有20余名成员,每年都会邀请非遗大师授课、开展技能考核,确保技艺不走样;同时用短视频记录排练日常、在各类展演中创新编排,去年就有多名中小学生看完演出后主动报名学习。谈及战鼓承载的精神内核,王老师的话语充满力量:“‘杨家将战鼓’的‘忠勇’二字,从不是简单的历史符号。‘忠’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勇’是面对困境时的心理韧性——这种精神与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王老师强调,战鼓不仅是非遗符号,更是“五育并举”的鲜活载体:“击鼓需协作,是德育;鼓谱记诵练思维,是智育;练鼓强体魄,是体育;服饰纹样、动作美感培育审美,是美育;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劳育。”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在创新传承方面,艺术团的探索颇具成效。音乐上,在传统鼓谱基础上加入现代打击乐,让节奏层次更丰富;服饰上,将宋代铠甲的甲片元素与戏曲服饰结合,既显历史厚重又便于舞台舒展;文旅融合上,依托“杨家将故里”IP打造沉浸式演出,让游客在鼓点中感受历史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谈及战鼓与慰藉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关联,王老师笑着谈到:“老人们每周聚在一起排练,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因‘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共同记忆拉近距离。”这种“文化疗愈”功能,让战鼓成为老年人连接彼此的精神纽带:能促进老年人社交互动,从而减少退休后的社会脱节感。
对于青少年教育,艺术团已有较清晰规划:短期规划将战鼓教学融入神木市当地中小学美育课程,组建校园战鼓社团;中期联动文投研学项目,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长期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让学生从观众变演员,从学习者变创新者。王老师眼中满是期待,在她看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就是非遗最好的未来。”
从古老战场的助威鼓点,到当代校园的青春节拍,“杨家将战鼓”的传承之路,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正如王老师所言:“用青春力量守护根脉,用时代语言讲好故事,才能让千年鼓声响彻未来。”
在寿宁县下党乡,47.6米跨度的百年鸾峰廊桥不再仅是历史建筑——它已成为串联茶旅、艺术与红色IP的产业枢纽。 红色IP活化打破传统展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长治堆锦博物馆,触摸丝绫里的非遗温度 为挖掘传统工艺价值,传承非遗文化基因,7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奔赴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沉浸式触摸堆锦技艺脉络,在丝绫裁剪与色彩堆叠间,聆听非
为探索青年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农人回村工程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福建省寿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新农人回村工程”实施情况,学习青年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寿宁模式”。
数智赋能革命老区,创新书写为民答卷 2025年7月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延安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先后走访中国电信延安分公司、延安市应急指挥中心及枣园智慧派出所,实地探寻数智科技的前沿应用,以脚步丈量科
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14日-15日,西安邮电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丝路商道:企业创新精神研学团”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前往军委三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及杨家岭革命旧址,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