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神东村王老九文学艺术馆与南阳村贺丙丁文学艺术馆,开展民间文学专题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两位民间文学家的创作轨迹,挖掘乡土文学与乡村生活的深层联结,为当代大学生理解民间文化传承提供鲜活样本。
走进神东村王老九文学艺术馆,木质展架上陈列的 50 余件实物史料立刻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王老九作为 20 世纪著名农民诗人,其作品以“诗言志、歌咏情”为特色,现存《进西安》《王保京》等经典诗作200余篇,均以关中方言为基底,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实践队员们在《王老九诗集》手稿复刻展区驻足良久,仔细辨认泛黄纸页上“汗珠摔八瓣,换来粮满仓”等诗句,感受文字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王老九参加历届“文代会”的代表证。罗雨佳 供图
“这些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咱农民的心里话全说透了。” 馆内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翻身记》选段说,自己年轻时就是读着王老九的诗参加农业生产的,如今能为年轻人讲讲这些故事,觉得特别有意义。实践队员们围绕诗作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下 10 余条关键信息。
转战南阳村贺丙丁文学艺术馆,队员们首先观看了馆内播放的纪录片《快板里的乡村》。该片记录了贺丙丁从 1948 年开始创作民间曲艺的历程,其代表作《学雷锋》《夸社火》等作品,以快板、秧歌等形式反映不同时期的乡村变迁。馆内“创作场景复原区”按 1:1 比例还原了贺丙丁的书房:煤油灯、粗瓷砚台、绑着布条的钢笔,以及堆放在墙角的田间劳作工具,直观展现了“田间写稿、地头排练”的创作状态。
![]()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采访贺丙丁先生。岳思滢 供图
“贺老常说,创作要‘脚踩泥土、眼望乡亲’。” 馆内负责人介绍,贺丙丁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70余年,核心在于始终扎根乡村生活。实践队员注意到,馆内专门设置了“当代传承”展区,展示着30余名村民的新作品,其中既有记录脱贫攻坚的快板小段,也有描绘乡村振兴的诗歌作品。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发现两座艺术馆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之处:神东村通过“诗歌 + 文旅”吸引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南阳村则开展“曲艺 + 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两座艺术馆累计接待参观者超8000 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3场。
“这次走访让我们明白,乡土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队队长杨雨欣、王嘉玉总结道,团队将整理此次收集的调研报告,计划整理成系列图表数据,并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相关内容,让更多同龄人了解民间文学家的故事。
![]()
图为“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贺丙丁文学艺术馆内合影。岳思滢 供图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