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曼婷)为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路径,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7月8日,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筑迹千年·智启新榫"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西安历史文化核心区,开展建筑遗产考察与文化场景探究活动。在指导教师落昊飞的带领下,实践队以"专业观察+文化衔接"为抓手,聚焦安仁坊遗址与易俗社文化街区,通过遗址考据、场景体验与多维分析,为后续设计实践积累关键素材。
当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展馆坐落于唐代安仁坊宅邸遗址之上,队员们透过玻璃观景台,清晰观察到夯土台基、车辙痕迹及散落的莲花纹方砖、筒瓦等建筑构件。队长秦梓逍结合《长安志》记载,讲解唐代坊制格局与"东贵西富"的居住特征。队员们重点测绘西北隅坊墙基址及横街排水系统,记录青砖包砌的夯土地基形制。
展馆二层通过微缩模型与声光电技术,复原了唐代里坊生活场景。队员们驻足观察唐代服饰展区,记录从初唐到晚唐女性妆发的演变特征,并体验互动装置模拟箜篌、羯鼓等乐器的演奏。在"十二时辰"数字展区,动态影像呈现了坊门启闭、仕女聚会、僧人煎茶等生活细节,为后续文创设计提供鲜活素材。
易俗社文化街区考察中,实践队结合秦腔艺术与仿古建筑群,讨论"传统戏曲元素与积木文创的融合路径",重点记录戏台藻井纹样、砖雕图案等装饰特征,为产品设计积累多元文化素材。成员们望着戏台上的层叠藻井感慨:"原来秦腔的抑扬顿挫早被建筑'记录'下来了——藻井的螺旋结构像极了戏曲旋律的起伏,这种动态感若转化成积木的拼接逻辑,或许能让传统艺术以更鲜活的方式'站'起来。"
此次实践以遗址考察与文化场景探究为切入点,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的深度碰撞。实践队通过实地观察、工艺体验与跨学科分析,深化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解,为后续文创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