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王思月)七月盛夏,骄阳似火。2025年7月15日早上9点,长安大学“乡村支教行·暑期心连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十五位队员从西安出发,前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胡口村,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团队秉持“精准调研察实情,靶向授课传技能”的实践理念,以“小而精”的团队配置——由彭方圆老师带队、15名成员组成,切实落实乡村振兴实践要求。依托学校在城乡发展相关领域的专业积淀,响应“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号召,为祖国三农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图 1 团队成员出发合照图
在出发之前,队员们为团队起了一个队名—“星‘邯’灿烂”。“星‘邯’灿烂”,象征着队员们如星辰般汇聚的微光,渴望照亮乡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跨越山河阻隔,长安大学支教队的旗帜已在胡口村小学飘扬。未来两周,这支年轻队伍将以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用知识启迪智慧,用陪伴温暖心灵,在胡口村用心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共同谱写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青春华章。
支教队所到的胡口村是运输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周武林的家乡,在实地进行支教之前,我们与周武林联系,与当地村支书沟通,准备课件和物资,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支教队的队员们十分期待本次支教活动。在出发之前,大家早早的到达集合地点,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抵达胡口村,村支书和胡口小学校长早已等候,用清凉的西瓜热情迎接风尘仆仆的队员们,当地人的热情也驱散了这份疲惫。稍作休整,团队负责人程展艺立即部署工作。全体队员高效协作,对教室和宿舍进行彻底清扫。擦拭门窗、清扫地面、归整物品……一番细致劳作后,校舍环境焕然一新,为后续教学与生活注入了蓬勃活力。
支教工作有着繁多而细琐的事务,从打扫支教场所,解决队员们的吃饭问题,到组织学生报名,解决大孩子小孩子们的课业平衡问题,“星‘邯’灿烂”支教队在学中干,干中学,每位队员都在为更好地呈现这次支教活动而努力付出着,顶着39度的高温,大家带着这份责任一直干到晚上23点。
村支书告诉我们“这边的孩子少,我们听说你们要来,校长立马答应把学校收拾出来,这些教室你们随便用。”那一瞬间,支教队的成员们似乎对支教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也庆幸自己能为支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支书说这边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总共不到60人,在我们支教开始招生报名的时候,来了四十多人,看到了村民的重视,队员们纷纷打起了精神,同时,“星‘邯’灿烂”支教队的队员们也开始紧张起来,曾坐在讲台下听课的我们,要站上三尺讲台,去成为一名“老师”,晚上回到宿舍也都认真的准备起来。
夜幕降临,“星‘邯’灿烂”支教队的负责人程展艺在教室开了个短会:“今天大家都辛苦了,但更重要的挑战在后面。”
图 2 支教队员晚间问题讨论
未来两周,这些年轻的队员会把课堂变成知识的乐园,把陪伴变成温暖的种子,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答案——因为他们知道,此刻埋下的微光,终有一天会像星星一样,在乡村振兴的天空里,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为深入研究强降雨下黄土沟坡地表径流和根土层壤中流对不同草被盖度的响应,助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赴杨凌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专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8日开启三下乡实践之旅。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以 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大事要事。 为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以新媒体弘扬红色精神,以短视频助力红色文旅,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格局,2025年8月3日至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公英实践队赴
为深入探索遥感和GIS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7 月 30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杨凌新集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团前往新集村,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葡萄产业智慧化发展主题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图 1队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