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首日于兴义市扎实开展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双手触摸文化根脉,于行走的课堂里淬炼初心、凝聚共识。
实践队首站走进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这片地处滇、桂、黔三省要冲的热土,曾见证1935年中央红军的浴血奋战,它还有个让人崇敬又亲切的名字——“红军村”。在威舍长征陈列馆,斑驳的电报机、磨损的水壶、锈蚀的行军锅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寡妇桥的枪林弹雨中,红军将士誓死阻击追兵;隐蔽的红军洞里,革命战士智勇周旋;猪场阵地的鏖战,铭刻着铁血忠魂。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人民至上”的信仰力量,淬炼矢志不渝的红色初心。
午后,实践队深入黔西南州万峰林核心,在中华布依八音堂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之旅,感悟非遗魅力,共绘民族团结新篇。
在扎染非遗传承人的巧手示范下,队员们与研学孩童结对协作:折叠白布、缠绕棉线、浸入染缸。当蓝白相间的蝴蝶纹样在T恤上绽放,孩子们兴奋地高举作品。“这抹穿越千年的靛蓝,是中华文明跃动的脉搏。”扎染之美,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蓝白相间的文明密码。
![]()
实践队员和小朋友一起体验扎染
移步民俗文化展区,手摇风谷车、织布机、碓窝等传统农具静默矗立,承载着岁月的智慧。实践队员生动讲解手摇风谷车的精妙用途,队员们细观农具上的斑驳痕迹,深切体悟“一粒米千滴汗”的农耕艰辛与先民智慧,感受蕴藏于日常器具中的不朽匠心。
![]()
了解传统农具用途
国家级非遗“布依八音坐唱”展台前,牛角胡、葫芦胡、月琴、木叶、勒尤、小马锣、小镲、刺鼓八种特色乐器琳琅满目。实践队员兴致盎然地尝试拨动牛骨胡弦,敲响浑厚的刺鼓,悠扬或铿锵的音符流淌,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响。队员们深刻领悟,八音坐唱不仅是动人的旋律,更是布依族“美美与共,以和为贵”的生动载体,是促进民族心灵相通的独特纽带。
![]()
八音乐器展示
![]()
实践队队员体验布依族乐器
中华布依八音堂的创新建设,正是黔西南文旅融合的精彩缩影。展厅内,晴隆银饰的流光、册亨土布的质朴与本地扎染的灵韵交相辉映。当古老技艺焕发“潮品”生机,实践队员真切体会到:文化传承贵在创新表达,非遗活化方能生生不息。当扎染的靛蓝点亮乡村旅游,当八音的旋律吸引四方宾朋,非遗正成为解锁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蓬勃新动能。
![]()
实践队在布依八音堂前合影
威舍的弹痕无声诉说着“人民至上”的永恒初心,八音堂的琴弦深情奏响“美美与共”的时代和声。这堂生动的行走思政课,引领青年学子以乡村振兴为桥,以中华文化为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兴乡梦·民族情”的璀璨青春答卷。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