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封面图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宁强“非遗探秘·羌韵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 走进宁强县羌绣产业园,在老板的热情引导下,深入探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图为宁强县羌绣产业园的一幅大型羌绣图——凤求凰
羌绣作为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产业园展厅内大门的正前方,一幅颜色绚丽的大型羌绣图映入眼帘,园长介绍,这幅作品是十几位秀娘花费很长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这幅作品既是羌绣色彩明艳特色的具体呈现,同时凤凰、牡丹等图案也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厅内是各类精美的羌绣作品。精致的花帽,以黑色或深色布料为底,其上绣满了色彩鲜艳的花朵、寓意吉祥的文字等图案,边缘装饰着流苏,兼具美观与民族特色,是羌族文化的生动体现。小巧玲珑的绣花鞋,针脚细密,绣工精湛,鞋面上的图案栩栩如生,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绣娘的匠心。
图为羌绣作品中的花帽
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羌绣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物品的设计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产业园中,我们可以看到羌绣和现代商品的结合——用羌绣技艺制作的笔记本封面、带有羌绣纹样的公文包以及各式各样用羌绣工艺制成的羌绣玩偶。这些融合了羌绣元素的现代物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实用性的需求,更成为了传播羌族文化的载体。
图为用羌绣技艺制成的笔记本封面
图为带有羌绣纹样的公文包
图为羌绣玩偶
园长介绍到,羌绣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绣娘通过制作羌绣产品增收,带动当地就业,产业园通过展品的创新设计拓宽销售渠道,吸引游客参观消费,形成“文化展示—产品销售—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同时,产业园的建设,增加了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新篇章。
同时,实践队员通过园长播放的一部微电影,真正感受到了羌绣对当地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微电影通过对“全国劳动模范”、羌绣重要传承人王小琴的事迹进行展开,向我们讲述了传承人对羌绣的热爱以及宁强县羌绣发展的重要历程。
图为实践队员们观看微电影
此次宁强羌族产业园之行,让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了羌族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这样的实践,激励着大家以行动守护民族根脉,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为深入研究强降雨下黄土沟坡地表径流和根土层壤中流对不同草被盖度的响应,助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赴杨凌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专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8日开启三下乡实践之旅。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以 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大事要事。 为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以新媒体弘扬红色精神,以短视频助力红色文旅,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格局,2025年8月3日至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公英实践队赴
为深入探索遥感和GIS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7 月 30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杨凌新集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团前往新集村,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葡萄产业智慧化发展主题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图 1队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