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上午,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智慧营建・绿映商山”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孝义文化体验园,对柞水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探访。实践队以“感知孝义底蕴,传承文化根脉”为宗旨,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史料搜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孝义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队在孝义文化体验园前合影(来源:成员自摄)
张仲雕像——触摸孝友精神源头
实践队的文化溯源之旅,始于园区中心处庄严肃穆的张仲雕像。这座雕像已超越其物质形态,成为孝义文化不朽的精神图腾,无声地承载着“张仲孝友”这一流传千古的道德佳话。讲解员详述了西周张仲孝亲睦邻的事迹,其德行载入《诗经》,成为后世道德典范。实践队结合资料展开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时代的新语境、新媒介,让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实践队参观张仲雕像、了解张仲生平(来源:申思萌摄)
孝义厅署——沉浸体验多元文化
作为核心建筑群,孝义厅署内的厅署公堂、孝廉馆、张仲馆、厅史馆、非遗馆成为实践重点。
通过厅署公堂复原的陈设与图文,实践队系统了解了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能及衙门断案流程。在孝廉馆内,3D投影生动再现“侯鸣珂杖妻拒贿”的历史场景,实践队围绕“古代廉政文化对当代启示”展开讨论,梳理可借鉴的廉洁理念。在张仲馆与厅史馆,实践队研读张仲生平史料、古孝义厅文书、建筑图纸及馆藏文物,记录下关键信息。在非遗馆中,实践队详细了解了包括王家成小夹板治骨伤技艺、柞水渔鼓、洋芋糍粑、柞水十三花、古镇宴席“三点水”、柞水草编及杏坪皮纸制作技艺在内的,柞水省级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当代价值,同时,实践队还有幸聆听到原汁原味的柞水渔鼓传统唱段。
实践队参观孝义厅署(来源:申思萌、马泽曦摄)
城墙遗址——解码古孝义厅沧桑
继续前行,实践队抵达城墙遗址。石子与泥土砌筑的残垣,见证了古孝义厅的兴衰。柞水地处“秦楚咽喉”,三条古栈道交汇于此,曾是战略要地,战乱频发。约150年前,清朝为传播孝义文化,在张仲故里即今体验园所在地,设立孝义厅。岁月变迁,古厅已湮灭,仅余城墙遗址与待解碑文。实践队仔细研读碑文、辨识文字,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对城墙的构造方式、材料工艺、砌筑技法等细节进行了详尽的测量、记录与拍照留存。这些资料为研究清代地方建筑特点、古城墙传统营造技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依据。
实践队采集城墙遗址信息(来源:申思萌摄)
建筑格局——解读文景相融智慧
探访尾声,实践队聚焦园区建筑布局与环境融合,展开深度分析。体验园以中轴线串联园区主入口—张仲雕像—孝义厅署,既体现“尊礼有序”传统,又与山林景观自然相融,形成“建筑承文化、山水衬文脉”的独特“文景相融”格局。随后,队员们分工拍摄全景,结合园区地图分析建筑与地形呼应关系,记录屋檐曲线、窗棂纹样等细节。
本次探访,实践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存于遗址、藏于技艺、融于建筑”的鲜活状态,传承非简单复刻,需在理解内核基础上,以创新方式焕发新生。探访结束后,实践队系统梳理了此次在柞水孝义文化体验园获取的丰富调研成果,包括历史文献、口述资料、影像记录等,探索“智慧营建”理念与传统建筑保护的结合点,助力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