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十四五”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社区儿童关爱服务”的具体要求,而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与课后服务的全面展开,社区正逐渐成为青少年课后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部分地区因专业辅导资源不足、家长指导能力有限等问题,课后服务质量受到一定制约。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为主题,于2025年7月16日前往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为有需要的社区儿童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用专业知识和暖心陪伴点亮孩子们的暑假学习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社区儿童进行课后作业辅导 陈静涵供图
活动当日,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活动室,只见十多名小朋友正围坐在书桌前安静的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成员们也悄悄走到他们身旁,轻声询问道是否有不会的、不懂的题目。“这道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在府谷县河滨路社区活动室里,一名实践团成员正俯身耐心指导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演算数学题。一旁墙上“活力府青·义教有我”的标语,与学生们书上稚嫩的笔记相映成趣,成为社区教育最生动的缩影。这些孩子们时而皱眉思考,时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活动室里也不时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实践团成员们轻柔的讲解声。也正向社区负责人说的那样“星火计划不是单向施予,而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孩子们在陪伴中收获了知识与温暖,实践团成员们也在付出中读懂了责任与价值,像点点星火在传递中照亮彼此,让社区教育的微光汇聚成炬。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社区儿童进行课后作业辅导 陈静涵供图
在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儿童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家长工作繁忙或家长指导能力有限等情况,存在“假期作业无人辅导”的困境,甚至有部分学生养成了“遇到难题就跳过不管”的消极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实践团成员决定采取“一对一结对模式”,通过专属陪伴与耐心讲解,帮助孩子们较为高效的完成暑假作业,同时逐步消除孩子们对于难题的畏难情绪。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社区儿童进行课后作业辅导 陈静涵供图
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府谷县委社会工作部与府谷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联动协作,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并动员居民参与,而返乡大学生与当地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与支持,则更为精准的填补了社区工作人员在难以提供专业辅导方面的空白。各方资源流动汇聚,如同溪流奔涌成河,让本次实践活动落地成效,也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注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儿童互动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当教育突破课堂围墙,当关爱融入细节日常,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宏大的历史命题,而是每个孩子笔下逐渐清晰的未来图景。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用专业知识与温柔耐心,搭建起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让社区儿童在陪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社会多方力量的协作与支持,更为这一模式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未来,这些散落在社区角落里的教育微光,终将慢慢聚拢,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而这条用知识与爱铺就的道路,也终会通向乡村振兴明媚的彼岸。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