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下乡”|“锦官城里丝未老,绣者指上春常在”--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采访与调研
为了探索蜀绣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采访并参观相关优秀蜀绣作品,团队深入了解了蜀绣的历史脉络、技艺精髓及当代发展面临的挑战。
成都古称“锦官城”,是蜀绣的发源地与传承中心。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2012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5年7月18日实践团来到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进行采访与调研。
实践团首先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何磊首先讲述了自己从事蜀绣的经历,从201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14年之久,一直没有更换过其他职业。大学美术专业的知识积累让他对艺术方面格外敏感也让他有了个性化的从业选择,受到家族其他从事蜀绣文化的亲戚影响让他走上了这条“为艺术而非遗”而不是“为非遗而非遗”的道路,他坦然道自己不需要大师之类的名号,自己只是一名艺术从事者。
随后,何磊向团队成员分析传承蜀绣中的困境,其一是国家政策,国家相关非遗文化的政策每年或每两三年会根据国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行业方向来转变要求,从事相关非遗文化的私人企业对这方面是“模糊”的;其二是市场需求,蜀绣产品作为工艺品只针对礼品需求,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购买蜀绣产品摆在家中,因此蜀绣市场需求较小;其三是市场需求影响下的定价问题。何磊认为蜀绣等非遗文化传承不困难,它的流失往往是因为市场带来的经济困难。
采访完成后团队成员在何磊的讲解下参观何磊本人的大师级作品、蜀绣文创、顾客定制的蜀绣服饰以及绣娘缝制中的百蝶图。在讲解过程中,团队成员提问蜀绣创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比较困难,何磊分享道这与市场有关,做相关蜀绣产品首先要分析市场是否需要,市场中哪个年龄段需要。因此做蜀绣最难在于市场分析与当代人审美需求、情绪价值需求的把握,考验绣艺师理解能力与绣艺实力。
绣娘正在绣制的百蝶图
最后,何磊对以往年轻人做蜀绣“没耐心”“坐不住”的刻板印象进行纠正,真正的蜀绣从业者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相反的现在年轻力量的涌入为蜀绣增添了大量活力,年轻人中的作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丰富的艺术色彩,而年龄偏大的从业者对审美与题材应用有所固化。何磊不仅对年轻力量充满信心,也对蜀绣等非遗文化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非遗文化与生活有关就不会灭绝。
蜀绣,是丝线交织的历史,更是文化自信的缩影。通过这次的采访与调研,实践团认识到蜀绣的未来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年轻一代的创意为蜀绣注入新活力,它可以是博物馆里的珍贵展品,也可以是年轻人身上的潮流单品,可以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也可以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只有当蜀绣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他才能跨越时空,继续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