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下乡”|“锦官城里丝未老,绣者指上春常在”--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采访与调研
为了探索蜀绣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采访并参观相关优秀蜀绣作品,团队深入了解了蜀绣的历史脉络、技艺精髓及当代发展面临的挑战。
成都古称“锦官城”,是蜀绣的发源地与传承中心。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2012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5年7月18日实践团来到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进行采访与调研。
实践团首先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何磊首先讲述了自己从事蜀绣的经历,从201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14年之久,一直没有更换过其他职业。大学美术专业的知识积累让他对艺术方面格外敏感也让他有了个性化的从业选择,受到家族其他从事蜀绣文化的亲戚影响让他走上了这条“为艺术而非遗”而不是“为非遗而非遗”的道路,他坦然道自己不需要大师之类的名号,自己只是一名艺术从事者。
随后,何磊向团队成员分析传承蜀绣中的困境,其一是国家政策,国家相关非遗文化的政策每年或每两三年会根据国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行业方向来转变要求,从事相关非遗文化的私人企业对这方面是“模糊”的;其二是市场需求,蜀绣产品作为工艺品只针对礼品需求,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购买蜀绣产品摆在家中,因此蜀绣市场需求较小;其三是市场需求影响下的定价问题。何磊认为蜀绣等非遗文化传承不困难,它的流失往往是因为市场带来的经济困难。
采访完成后团队成员在何磊的讲解下参观何磊本人的大师级作品、蜀绣文创、顾客定制的蜀绣服饰以及绣娘缝制中的百蝶图。在讲解过程中,团队成员提问蜀绣创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比较困难,何磊分享道这与市场有关,做相关蜀绣产品首先要分析市场是否需要,市场中哪个年龄段需要。因此做蜀绣最难在于市场分析与当代人审美需求、情绪价值需求的把握,考验绣艺师理解能力与绣艺实力。
绣娘正在绣制的百蝶图
最后,何磊对以往年轻人做蜀绣“没耐心”“坐不住”的刻板印象进行纠正,真正的蜀绣从业者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相反的现在年轻力量的涌入为蜀绣增添了大量活力,年轻人中的作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丰富的艺术色彩,而年龄偏大的从业者对审美与题材应用有所固化。何磊不仅对年轻力量充满信心,也对蜀绣等非遗文化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非遗文化与生活有关就不会灭绝。
蜀绣,是丝线交织的历史,更是文化自信的缩影。通过这次的采访与调研,实践团认识到蜀绣的未来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年轻一代的创意为蜀绣注入新活力,它可以是博物馆里的珍贵展品,也可以是年轻人身上的潮流单品,可以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也可以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只有当蜀绣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他才能跨越时空,继续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