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赴蓝田县鲍旗寨村开启2025年暑期“三下乡”支教服务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乡村少年儿童成长关怀与素质提升工作,西安思源学院积极组织青年学子以实践行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精心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2025年7月16日,“希望树”爱心支教社会实践团一行12名志愿者在校团委书记朱梦怡老师和乡村振兴办主任田文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鲍旗寨村,正式启动2025年暑期“三下乡”支教实践活动。
抵达目的地后,支教团第一时间召开工作例会。会上,团队负责人高帅同学对本次支教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从课程体系搭建、工作作风建设、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高效应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突发状况奠定基础。
例会结束后,支教团立即转入教学筹备阶段。在授课场地,全体成员分工协作、高效联动,有序完成场地清扫、教学物资清点与摆放等工作,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当天下午15时,支教团首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兴趣课程环节,支教成员王佳璐主讲的《创新 —— 我是甲骨文小侦探》课程,以 “猜字游戏”“汉字演变故事” 等互动形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甲骨文象形之美、探寻汉字文化内涵,助力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支教成员曹思甜、杨雨洁联合开展的舞蹈课程,通过旋律律动引导学生舒展肢体,在培养艺术感知力的同时,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蓬勃朝气。
此次支教活动是西安思源学院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团队始终以 “饮水思源、自强不息” 校训为精神引领,凭借专业素养与饱满热情投身支教工作。下一步,支教团将立足基层实践需求,推动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通过团队内部优势互补、互学互鉴提升综合能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服务模式;同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持续为乡村教育发展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