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溯汉水文明,铸商贸之魂:陕西工大参观安康博物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安康博物馆参观侧记 2025-07-19 浏览:

DJI_0020_compressed.jpg

踏入安康市博物馆的青铜大门,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脚下是千年汉水的波光,眼前是秦巴山间的文明星火。作为“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这座矗立于汉江之滨的文化殿堂,为我们揭开了安康的前世今生。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到明清商帮的茶马契约,从巴人图腾的虎钮錞于到三线建设的机床模型……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这座城市的商贸基因,早已深植于血脉之中。

第一展厅:汉水初曙,文明交融的摇篮
在“远古安康”展区,一件带孔石斧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把6500年前的磨制石器,斧刃锋利,孔洞圆润——考古学家说,它不仅是狩猎工具,更是原始交易的媒介。彼时的汉水先民,用石斧砍伐竹木扎成木筏,顺流而下,与江汉平原的部落交换陶器与麻布。而展柜中陈列的新石器陶网坠则更令人惊叹:这些拴在渔网上的小陶球,印证了早期渔业贸易的雏形。讲解员指着一幅复原壁画道:“安康自古是‘秦头楚尾’,巴蜀、荆楚、关中文化在此碰撞。你们看这些陶罐——高足的是楚风,圆腹的是秦韵,而刻着鱼纹的,必是巴人遗存。”我忽然领悟:多元文明的交融,正是商贸活力的源头。这份感悟,与我们调研的汉滨电商服务中心形成奇妙呼应——今天的安康人通过互联网“链动全国”,恰似先民借汉水“链动四方”。

第二展厅:金戈铁马,古道驼铃的商贸密码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秦汉唐宋”展厅,一条虚拟的子午古道在地面延展。玻璃展台下,深埋着锈迹斑斑的五铢钱和马蹄铁,那是商队遗落的信物。最震撼的是一组鎏金铜马车:三匹骏马扬蹄奋鬃,车厢雕满云纹,载满丝绸与漆器。史料记载,汉代安康设有“西城驿”,商队由此经子午道抵长安,再踏上丝绸之路。而另一侧的宋代茶砖则散发着陈香,砖面压印“紫阳毛尖”四字。“这是茶马互市的硬通货,”讲解员轻叩茶砖,“一砖茶可换一匹良马,安康就是茶马古道的水陆枢纽。”我俯身细看茶砖上的绳痕,眼前浮现出千百年前汉江码头的盛景:帆樯如林,脚夫喊着号子搬运货物,空气中弥漫着茶叶、桐油和药材的混合气息。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安康的商贸基因——它从未因战乱消逝,反而在金戈铁马中淬炼出更强的韧性。

第三展厅:三线丰碑,工业血脉的当代回响
步入近现代展厅,画风陡然激昂。一面巨幅照片墙记录着1960年代三线建设的火热场景:数万工人肩扛机床进驻秦巴山区,在安康建起汉江机床厂、红星化工厂。展柜中一台老式车床尤为醒目,铭牌刻着“1971年·上海援建”,齿轮间还沾着油污。“当时‘好人好马上三线’,工程师们用算盘设计图纸,在煤油灯下造出精密零件。”讲解员的讲述让我们肃然起敬。更触动我的是物流调度手稿——发黄的纸页上,手绘着从安康到西安的铁路货运路线,标注“军工物资·绝密运输”。这与我们参观的聚福汇缘纺织企业何其相似!当年三线工厂的供应链智慧,如今已化作电商物流的算法。站在机床前,我触摸到一种传承:从古道驼铃到高铁飞驰,商贸的载体在变,但安康人“链动四方”的精神从未改变。

第四展厅:非遗新生,文化赋能的商贸启示
在顶楼的“非遗传承”厅,传统与现代展开对话。一架老式织机正吱呀作响,非遗传承人张奶奶脚踩踏板,梭子如飞鱼般在彩线间穿梭。“这是‘安康蓝印花布’,染料用秦岭板蓝根制成,一件衣服要染二十遍!”她笑着展示纹样——龙凤呈祥的图案,竟与我们调研的贝尔渔场直播产品如出一辙。更令人惊喜的是AR互动屏:手机扫描汉调二黄脸谱,立刻弹出电商购买链接。这种“非遗+科技”的模式,恰是安康商贸筑梦的缩影。最难忘的是汉江号子沉浸剧场——当全息投影中船工们赤膊拉纤,吼出“嘿呦!穿激流哇!闯险滩!”时,我们热泪盈眶。那磅礴的生命力,不正是今天创业者的写照?从子午古道的马帮到直播间的“新农人”,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闯出去”的勇气。

离馆时,文化之火已燃亮心灯
暮色渐沉,我们驻足于博物馆中庭的汉江浮雕墙前。水流从石壁倾泻而下,映照着“秦巴明珠·生态安康”八个大字。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赋予“商贸筑梦”全新的内涵:

历史告诉我们:安康的商贸基因源于开放包容。新石器的网坠、汉代的铜马车、三线的机床,都是文明交融的产物。这启示我们——现代商贸绝非孤岛,需如汉水般汇纳百川。文物启示我们:商贸的灵魂在于人文精神。茶砖上的绳痕、调度手稿的墨迹、织机上的老茧,无不昭示:真正的“链动”,是人与人的联结,心与心的共鸣。未来召唤我们: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子,我更加坚定信念。当我们在电商中心分析数据、在渔场直播带货时,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交易额,更是从古道驼铃到数字丝路的文明接力。

走出博物馆,汉江灯火已如星河璀璨。回望这座文化圣殿,它不再是冰冷的展柜集合,而是一部立体的安康商贸史诗。感谢这次实践,让我们读懂了一座城的厚度:她的商贸脉搏,跳动了五千年;她的筑梦之路,永无终点。而我们,将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奔赴远方——因为博物馆的最后一句话已刻入心底:“汉水不息,文明常新。”


责任编辑:袁景琪
相关文章
“时光印记,温暖相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南

“时光印记,温暖相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南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中条山之行悟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中条山之行悟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探寻关中麦作文化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探寻关中麦作文化与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开展实践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开展实践活

文化乃国之重器、民族之魂,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将贵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速构建多彩贵州文化强

深耕葡园育人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曹辛庄

深耕葡园育人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曹辛庄

深耕葡园育人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纪实 编辑:黄秀鲜 莫海斌 自199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立以来,便肩负着开创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助力产业发展的使命。历经近三十载的探索与积淀,学院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