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践行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总要求,7 月 18 日,陕西科技大学 "志在 ' 边' 方,向 ' 疆' 拾光" 实践团抵达新疆第十师北屯市,开启西北边陲实践调研之旅。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北屯市博物馆、瞻仰得仁山公园历史铜像等形式,系统追溯兵团奋斗历程,实地感知新时代兵团城市建设成就,推动兵团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团队在触摸历史脉络中体悟兵团精神的坚韧内核、胡杨精神的不屈品格与老兵精神的赤诚本质,紧扣西部计划时代号召,将戍边精神传承与北屯屯垦农业科技实践深度融合,让 "大思政课" 在屯垦沃土扎根生长。
图 1 实践团队抵达北屯市博物馆
馆内藏珍 镌刻屯垦岁月
北屯市博物馆的丰富展品,承载着兵团发展的峥嵘历程。步入馆内,"屯垦戍边" 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从马军武夫妇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到一八五团抗洪抢险的英勇身姿;从老一辈军垦战士手握镐锹开垦荒原的历史影像,到锈迹斑斑却依旧挺立的坎土曼实物;从简陋的地窝子模型,到如今北屯市高楼林立的实景对比。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诠释着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国争光" 的兵团精神内涵。
图 2 实践团队参观北屯博物馆,观赏戍边屯垦文物
山巅铸像 照见古今丹心
得仁山公园内,两尊雕像隔空相望,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成吉思汗身披战甲,目光穿透河谷。这位草原征服者曾在此处饮马额尔齐斯河,他的铁骑踏过的不仅是疆域,更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通道。北屯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至今仍能窥见当年商队驼铃的余韵。张仲瀚将军身着军装的姿态定格了另一段历史。这位 “军垦第一犁” 的推动者,带着战士们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万亩良田,用锄头与犁耙续写了边疆的传奇。他创建的军垦文化,让 “得仁” 二字有了新注解 —— 不是征服后的怀柔,而是共建中的融合。
两尊雕像间的石板路,仿佛成了时空隧道。成吉思汗的开拓精神与张仲翰的建设情怀在此交汇:前者用武力打破壁垒,后者用智慧缝合裂痕。如今的北屯,既有草原文化的豪迈,又有农耕文明的厚重,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碰撞的见证。
图 3 实践团得仁山与成吉思汗雕像与张仲瀚将军雕像合影
实践团队秉持北屯市走“‘红色’引领‘绿色’”(戍边稳疆,科技惠农)发展理念,从博物馆的 "军垦文化" 到张仲瀚的开拓实践,从 "新农人" 培育到 "兴农人" 建设,以文化繁荣串联智慧农业发展。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参观学习,用青春汗水与智慧,为形成维稳戍边新优势贡献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绚丽绽放。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