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绥德县陕北爱心树的教室里,有一群人正用画笔搅动着温柔的风。陕北爱心树特邀美术老师王老师和志愿者们一起带着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希望,共赴一场与星星的孩子的“色彩之约”。没有复杂的活动流程,没有刻意的镜头摆拍,只有笨拙却认真的笔触,在扇面上慢慢晕染出夏天最动人的模样。
初遇:用色彩搭建心灵的桥梁
活动初始,王老师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宣纸的种类与特色,绘画的基本技巧,如何调色、如何运笔、如何在扇面上构图。志愿者们则一对一地陪伴在孩子们身边,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敢表达。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因为陌生或紧张,迟迟不敢下笔。但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下,他们逐渐放松了心情,开始尝试着在扇面上留下自己的第一笔色彩。
创作:每一笔都是心灵的倾诉
为了真正守护每个孩子独特的想象世界,志愿者们耐心地与孩子们进行一对一沟通,通过观察神情、手势,或是借助简单的图画卡片,确认孩子心中最想描绘的图案——或许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一朵微笑的云彩,又或是妈妈的脸庞。在充分理解孩子意愿后,志愿者会用铅笔在洁白的扇面上勾勒出图案的基本框架线条。这简单的铅笔痕,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搭建了一个安稳的起点。紧接着,孩子们接过画笔,蘸上心仪的色彩,开始了自由的涂抹与填充。这一刻,框架内的留白成了他们挥洒个性与情感的画布。志愿者们则安静地陪伴在一旁,适时递上新的颜料,或是在孩子需要时稳稳扶住画笔,确保每一抹斑斓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让小小的扇面成为承载他们内心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室内渐渐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的想象力如同被解锁的宝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有的孩子画出了五彩斑斓的彩虹,有的则描绘了梦幻般的星空,还有的将心中的小动物、水果、花草树木等呈现在扇面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和无限的创意。
陪伴:掌心的温度,心灵的触碰
志愿者们不仅作为陪伴者,更是孩子们的“翻译官”。他们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笔下的世界,用语言去描绘那些未完成的画面,帮助孩子们将心中的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疗愈”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碰。
收获:比颜料更持久的,是希望的光芒
活动结束,志愿者表示:“以前总觉得要‘教会’他们什么,现在才明白,我们只是他们的‘翻译官’。把那些藏在眼睛里、手指间的悄悄话,变成扇面上的色彩而已”。颜料或许会褪色,夏天终将过去,但那些在画室里的瞬间——孩子第一次主动伸出的手、颜料蹭到鼻尖的笑声、扇面上歪歪扭扭却无比真诚的线条早已在我们心里,酿成了比夏天更绵长的记忆。
美不需要完美,爱可以有千万种形状。这个夏天,我们收获的不是“成果”,而是一把把带着颜料香的团扇,和扇底藏不住的、闪闪发光的童心。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这次艺术疗愈公益课堂,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启蒙和创作,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疗愈。他们在绘画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在陪伴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而对于志愿者来说,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倾听、去陪伴、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乡约筑梦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秉承“尊重差异,接纳不同”的宗旨,将温暖传递给更多的特殊儿童。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点亮希望,用陪伴温暖人心。而这份爱与希望,也将如同那些色彩斑斓的团扇一样,永远绽放在孩子们的心中。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