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切实体验民族危亡关头,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伟大团结精神。2025年7月14日至18日,长安大学“红岩丰碑·薪火永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参观抗战遗址、访谈相关人员、观众调研等方式前往重庆进行参观学习。团队先后前往史迪威博物馆、白公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七处抗战历史场馆,系统性梳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抗争、统一战线及狱中斗争史实。
战时中枢:从指挥中心到国际协作
实践团队于7月15日先后参观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和史迪威博物馆,了解了重庆大轰炸的惨痛历史,也见证了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史实。
在参观过程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墙上铭刻着抗战时期重庆人民的抗战史诗和那些不屈身影和反空袭斗争的纪实。在史迪威博物馆,讲解员贺子钰向实践队员讲述道:“史迪威将军是一位职业军人,他潜心工作,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背着枪到前线与士兵交流,士兵们也非常喜欢他,称呼他为‘乔大叔’。”史迪威博物馆是一把钥匙,帮助实践队员理解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岁月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建立在战壕泥土之上,深植于普通士兵心中的深厚情谊。讲解员贺子钰的话语,让这位早已远去的将军,以“乔大叔”那平易近人、充满温度的形象,再次清晰地站在了实践队员的面前。团队成员南子涵感慨道:“史迪威‘乔大叔’的形象打破了我们对外国将领的刻板印象,战争中的个人情谊跨越了国界。”
图为讲解员贺子钰为实践队员讲解。南子涵 供图
统一战线:民主力量的抗战实践
实践团队于7月16日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进一步了解重庆在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内,实践队伍与同样前来参观学习的南开(融侨)中学的学生们相遇,展开了一场围绕红色历史与精神传承的友好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王一凡同学谈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时,难掩激动之情,他指着那台统一战线时期使用的印刷机向实践队员介绍:“正是靠着它印刷出的一篇篇文章、一份份报刊,让红岩精神在每一个爱国人士的心中生根滋养,让星星点点的抗战星火汇聚成燎原之势,不断点燃全国人民的抗战反击士气。”同时,王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见解,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的传播方式相较于传统方式,更能被青少年所接受,也能让青少年更主动地成为红色文化的发言人。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包括南开(融侨)中学在内,重庆当地一直在不断探索红色文化新的发扬方式,努力让重庆的红色基因注入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心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实践队伍来到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在参观过程中,一块刻有“民主之家——特园历史故事场景”的牌匾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据了解,特园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紧密合作的重要场所,不仅讲述发生在特园的统战历史故事、致敬先贤,而且启迪后人弘扬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实践团队还采访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值班安保张先生。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张先生对场馆历史非常熟悉,他说:“重庆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民主之家’特园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精神的生动载体。这段历史对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参观交流,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也增进了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南开(融侨)中学学生。陈梓萌 供图
狱中抗战:信仰铸就的红岩魂
实践队伍于7月17日前往歌乐山遗址群进行实证考察。歌乐山遗址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坚韧精神与历史悲壮。
在参观过程中,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内,一份泛黄的《狱中八条意见》原件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这是罗广斌等人用生命总结的斗争经验,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数据显示,1949年“11·27”大屠杀中,此地三百余名革命者殉难。当实践队伍踏入渣滓洞中阴森潮湿的牢房,狭窄的空间令人窒息,暗无天日的囚室隔绝了日月,却无法禁锢革命者不屈的灵魂。根据历史记载和场馆展示的信息,在渣滓洞女牢中,江竹筠等革命女性遭竹签钉指、辣椒水灌喉等酷刑,却以冷笑回应敌人,誓言铿锵。她们在牢房角落用炭笔在草纸上学习,传递“黎明将至”的暗号,于绝望中铸就 “烈火永生”的精神丰碑。在白公馆展品中,展柜中泛黄的《挺进报》由烟盒、囚衣布片拼成——指甲刻写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歌乐山遗址群的抗争实证与精神传承令人深省,为青年树立了历史认知的坐标。实践团队成员表示,将赓续红岩英烈坚忍不屈的意志、严密组织的智慧、追求光明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投身公益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讯员 王睿 陈梓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孙睿强 供图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