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匠心传艺,薪火相传”暑期实践团走进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穿梭于丝路非遗的时光长廊,在黄河水车的吱呀转动里、传统建筑的榫卯智慧中,解码兰州非遗的独特基因,让青春视角与古老技艺碰撞交融。
实践团队踏入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古建风格的门楣与楹联“云霞成五色,彰焕映三台”,率先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厚重底色。门前合影时,成员们身着志愿服,举着实践团旗帜,与陈列馆的历史韵味形成奇妙呼应 —— 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在此正式“会师”。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陈列馆设施
陈列馆内,巨型黄河水车模型成为焦点。木构件交错咬合,轮辐如金色年轮舒展,还原着 “水车园里听涛声” 的古老场景。实践团成员围拢观察,从榫卯结构的精密拼接,到叶片舀水的力学原理,在讲解员引导下,解码这份黄河岸边传承千年的水利智慧。“原来老祖宗靠这些木疙瘩,就能实现自流灌溉!” 成员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巧思,更触摸到兰州人依河而生的生活脉络。
在丝路主题壁画前,实践团开启 “边走边聊” 模式。成员们对照壁画上的古渡码头、驼队商栈,结合馆内微缩建筑模型、民俗场景复原,拼凑兰州非遗的历史拼图。从黄河大水车营造技艺,到兰州刻葫芦、青城干面制作,这些散落在丝路节点的非遗明珠,经成员们的观察与讨论,串成兰州独特的文化项链。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陈列馆
实践团队不仅“看”非遗,更尝试“触摸”传承温度。在建筑模型展区,大家观察榫卯搭建的飞檐斗拱,感受传统木作的工艺美学;路过民俗场景复原区,模拟驼队行商的互动体验,让千年丝路的商贸烟火触手可及。
探访尾声,实践团成员围绕 “如何让兰州非遗‘出圈’” 展开头脑风暴。从短视频科普黄河水车技艺,到设计非遗主题文创,青春创意与非遗传承碰撞出火花。团队计划以 “Z 世代视角” 制作非遗推广手册,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兰州非遗故事,让古老技艺在青春传播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从黄河水车的木轮转动,到丝路长卷的文化脉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之行,让实践团见证了非遗传承的 “兰州样本”。当青春脚步踏入非遗殿堂,当创新思维碰撞传统智慧,这场探访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传承接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实践团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书写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让丝路非遗的火种,在新时代越烧越旺。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