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绿韵葡乡”实践团的一员,7月的怀来之行,让我们在葡萄藤间与酿造车间里,真切触摸到了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的脉搏。我们先后走进迦南酒庄与中法庄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提问探寻经验,一场关于生态种植、绿色酿造的实践课堂,在产区的阳光下生动展开。
在迦南酒庄,看见“绿色”藏在细节里
踏入迦南酒庄的那一刻,连续两年入选“世界百大葡萄园”的底气便有了答案。四千多亩葡萄园里,13号园的赤霞珠、16号园的冷凉品种、17号园的差异化管理模式,让我们看到“精准种植”如何为绿色发展打底——每亩350公斤的产量控制,转色期剪掉的不合格果串直接回田作肥,修剪的枝条也被悉心收集用于沤肥,“从土地来,回土地去”的循环理念,藏在每一寸土壤里。
酒庄的育苗基地更让我们惊叹:30多个纯正葡萄品种在此扎根,雷司令的清爽、莫斯卡托的芬芳,不仅是风味的储备,更是生态多样性的坚守。发酵车间里,独立控温的小发酵罐、分属不同系统的输送管道,印证着“精细化”背后对能耗的精准把控;而橡木桶与陶罐的风味实验,从木材产地到气孔差异,每一个选择都兼顾着品质与环保的平衡。
中法庄园里,读懂“可持续”落在行动上
中法庄园的绿色实践,则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同样坚持低产高质,这里的每串葡萄都经过严格筛选;发酵罐能单独调控温度,既保证了微生物活性,又避免了能源浪费。负责人指着田间说:“怀来风大、干燥,天然减少病害,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能做的就是少用化学制剂,不辜负这份礼物。”
两家酒庄都在“向有机靠拢”:迦南用节能灯具、管控能耗,中法靠自然条件减少农药,这些实践让我们明白,绿色发展未必是“高大上”的标签,而是融入种植、酿造、管理的日常选择。
对话间,触摸行业脉搏与成长方向
与酒庄前辈的交流,更像一场“干货满满的答疑会”。他们坦言,全球葡萄酒消费虽处调整期,但中国市场融合一二三产的潜力巨大——从种植到销售,从文旅到辅料,机会藏在每个细分领域。谈及人才需求,“实践经验”被反复强调:“种植岗位看的是手上的老茧,酿造车间认的是对细节的敏感。”
我们好奇于桑葚酒、石榴酒的创新,也追问橡木桶与陶罐的风味差异,更关心实习岗位里能学到的真本事。当听到“产业链能提供全流程成长空间”时,团队里不少人眼里亮了起来——原来专业知识的落地,有这么多具体的路径。
这一路,葡萄园的风、发酵罐的嗡鸣、酒窖的橡木香,还有笔记本上记满的“绿色技巧”,都成了最珍贵的收获。作为葡萄酒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人带着知识扎根土地。接下来,我们会把调研所得整理成报告,希望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能为行业发展添一份青春力量。毕竟,这场实践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与担当。
米仓 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 实践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王悦) 作者:王悦樊晨乐 周奕冰周雪艳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西南山区自然保护地保护开发协同调研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巴中市米仓山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觅子相伴队”于7月18日至21日赴陕西省富平县觅子村开展以“觅子下乡聚合力,乡村振兴显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红色教育—入户调研—乡村支教—产业调研”四大板块,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2025年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