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北工业大学学子走进泸州油纸伞,以千年伞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网 2025-07-22 浏览:

7月16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伞下千年韵,艺兴百业新”实践队一行前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及尧坝古镇,开展以“泸州油纸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系统调研了油纸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效。此次活动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中,引导当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古镇新韵:商户借油纸伞增益的生动写照

走进尧坝古镇,沿街分布的油纸伞商户构成了当地的别样景致。实践队走访了解到,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古镇的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游客数量也随之稳步增加,这为油纸伞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与商户交流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过去油纸伞的销售范围较窄,收入有限。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带来的文旅发展机遇,基础设施改善、宣传力度加大,油纸伞作为特色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商户收入明显增加,家庭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实践队通过调研发现,油纸伞产业在尧坝古镇的发展,既让非遗技艺得到了保护传承,又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商户们经营方式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伞馆藏:沉浸体验中感悟千年技艺的坚守传承

“我从小就看我的父母、爷爷做油纸伞,这个伞在我心目中从小就有感情。”在分水岭镇伞里景区的油纸伞博物馆,毕六福这样说道。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数十年扎根分水岭镇,潜心钻研并严格守护油纸伞技艺。面对现代化挑战,他坚信其文化价值,创办博物馆以便于系统性保护、研究和传授这门技艺。在参观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的过程中,毕六福特意讲述了“伞”这个字的特殊含义,“伞”即“傘”,意为“五人共乘”,在中华汉语里象征着团结一致的精神,而“一人”遮蔽“四人”象征着个人在家庭、民族、国家中的责任感。他的坚守与传承,是泸州油纸伞得以延续的关键力量。

图片1.png

图为毕六福为实践队员讲解油纸伞的故事。王嘉悦 供图

实践队成员们在毕老师的指导下,切身体验了制作油纸伞的一道道工艺。首先是伞骨的组装固定,实践队将水浸、蒸煮、晒干后的竹条开槽钻孔,再将长短伞骨分别固定于上下伞头,通过槽孔对接形成开合结构。‌‌最后使用棉线穿连伞骨,配合“折子”工具调整伞骨间距使其均匀分布。在裱上纸、绘制好伞面后,毕老师将棉布均匀涂抹上经反复熬制的桐油,之后重点涂抹在伞面和骨架连接处,分3次涂刷(即“三浸三晒”工艺),每次间隔24小时,确保桐油充分渗透。

图片2.png

图为毕六福向实践队员演示伞骨组装。王熙禾 供图

制作一把精致的油纸伞需完成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耗时约半个月,且全程以手工为主,仅少数步骤采用机械工具辅助。‌‌从选材、制骨、裱纸到涂油,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毕六福不仅通过创办博物馆系统保护研究这门技艺,更亲授技艺,致力于将油纸伞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薪火相传,为其活态传承注入核心生命力。

老街伞艺:匠人匠心托举乡村振兴的产业注脚

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在分水岭镇老街油纸伞工坊进行实地调研。工坊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油纸伞的生产情况,匠人们现场展示伞骨穿线,穿插竹篾构成稳定结构,随后又着手裱纸作业,将棉纸贴合于伞架。

图片3.png

图为匠人们进行伞骨穿线。景亦菲 供图

交流中,提及线上销售平台运营情况,负责人介绍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产品。谈及产品定义转变,他指出油纸伞多应用于拍照、家居装饰等场景,实用功能已转向文化消费载体。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政府通过组织非遗节等活动对油纸伞进行推广,并提供资金助力油纸伞产业发展。该工坊作为当地特色产业载体,其生产活动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原材料加工。晾晒区排列的油纸伞泛着微光,见证着手工艺与乡村发展的共生关系——以传统技艺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图片4.png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王熙禾 供图

实践队员表示,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工匠精神。走访手工作坊、与传承人交流,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油纸伞从选材到成型的精细工序,更意识到非遗保护与产业创新的紧迫性。队员们一致认为,唯有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而青年人的责任,正是成为这股力量的桥梁与纽带。


责任编辑:姚孟、王淑珍、刘书文、丁奕晨、
相关文章
米仓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实践

米仓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实践

米仓 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 实践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王悦) 作者:王悦樊晨乐 周奕冰周雪艳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西南山区自然保护地保护开发协同调研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巴中市米仓山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觅子相伴队赴富平觅子村 探寻乡村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觅子相伴队赴富平觅子村 探寻乡村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觅子相伴队”于7月18日至21日赴陕西省富平县觅子村开展以“觅子下乡聚合力,乡村振兴显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红色教育—入户调研—乡村支教—产业调研”四大板块,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

盐碱地生金,湿地智守护:西农学子探秘黄河口

盐碱地生金,湿地智守护:西农学子探秘黄河口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2025年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

 青春力量激活乡土—— 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赴洛南县开

青春力量激活乡土—— 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赴洛南县开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