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郭勒木德镇幸福小区,专访了75岁的蒙古族老党员特布登。这位草原上的优秀共产党员,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扎根牧区、服务群众的人生历程,为实践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初心党课”。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老人的居所
“刚入党时,我还是个年轻的牧家小子,”特布登老人回忆道,“那时候牧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雪水,党员干部带头牵着马、扛着铁锹修水渠,我就认定了——跟着共产党,草原才能变样,牧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作为村里第一批蒙古族党员,他曾骑着马走遍周边20多个牧点,用蒙汉双语宣讲政策,带领牧民改良草场、引进良种牛羊,让全村牲畜存栏量十年间翻了三番。
谈及郭勒木德镇的变化,老人掰着手指细数:“以前去镇上办事要骑两天马,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开车半小时就到;过去牧民看病靠‘土办法’,现在村卫生室有了专业的医生,医保能报销大半;最没想到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卖牛羊肉,去年光这一项就挣了好几万!”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笑道,“这是1985年全村第一张集体照,那时大家穿的都是打补丁的衣服,现在你看,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草原上的日子越过越好。”
图为特布登老人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变化
随后,老人取出一个红色封皮的证书,郑重地向实践队员展示:“这是我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上面的字都是党和人民对我的肯定。”“我是党员,入党这么多年,就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老人的话掷地有声。
图为特布登老人展示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实践队员们表示,特布登老人的故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以老党员为榜样,把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特布登老人的合影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