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郭勒木德镇幸福小区,专访了75岁的蒙古族老党员特布登。这位草原上的优秀共产党员,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扎根牧区、服务群众的人生历程,为实践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初心党课”。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老人的居所
“刚入党时,我还是个年轻的牧家小子,”特布登老人回忆道,“那时候牧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雪水,党员干部带头牵着马、扛着铁锹修水渠,我就认定了——跟着共产党,草原才能变样,牧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作为村里第一批蒙古族党员,他曾骑着马走遍周边20多个牧点,用蒙汉双语宣讲政策,带领牧民改良草场、引进良种牛羊,让全村牲畜存栏量十年间翻了三番。
谈及郭勒木德镇的变化,老人掰着手指细数:“以前去镇上办事要骑两天马,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开车半小时就到;过去牧民看病靠‘土办法’,现在村卫生室有了专业的医生,医保能报销大半;最没想到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卖牛羊肉,去年光这一项就挣了好几万!”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笑道,“这是1985年全村第一张集体照,那时大家穿的都是打补丁的衣服,现在你看,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草原上的日子越过越好。”
图为特布登老人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变化
随后,老人取出一个红色封皮的证书,郑重地向实践队员展示:“这是我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上面的字都是党和人民对我的肯定。”“我是党员,入党这么多年,就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老人的话掷地有声。
图为特布登老人展示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实践队员们表示,特布登老人的故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以老党员为榜样,把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特布登老人的合影
米仓 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 实践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王悦) 作者:王悦樊晨乐 周奕冰周雪艳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西南山区自然保护地保护开发协同调研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巴中市米仓山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觅子相伴队”于7月18日至21日赴陕西省富平县觅子村开展以“觅子下乡聚合力,乡村振兴显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红色教育—入户调研—乡村支教—产业调研”四大板块,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2025年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